李婷
【摘 要】第二課堂是大學生課堂教育的重要延伸與拓展,是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是理論與實踐體驗相互結合與驗證的綜合教育模式。本文以藝術類院校學生為例,對第二課堂的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進行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第二課堂;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藝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6-0171-02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綜合教育模式的體現,是校內教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相互結合,也是一種提倡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式的全新教育理念。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與校內教育的延伸與補充,也是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陣地。目前,藝術類院校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越來越重視,但也面臨著許多瓶頸。如何更好地利用好藝術類院校的資源,發揮出藝術類院校的長處,開展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非常值得深思和研究。藝術類專業學生具有藝術個性特點,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對藝術類院校的發展具有實踐意義,更是對整個藝術類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有著長遠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一、藝術類院校在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第二課堂活動中理論與實踐設置的失衡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藝術類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例如,第二課堂的活動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性的特別是能夠與創業企業對接的活動并不多,主要原因是藝術類院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足。在日后的活動中,應盡量聘請校外專家或者行業領域內的專家對學生進行實踐引導。在藝術類院校中還存在著理論教育過多而實踐設置較少,導致課堂嚴重失衡的問題。
(二)第二課堂活動與藝術類專業特點結合不夠緊密
調研中發現,第二課堂存在著藝術教育專業學習與創新創業實踐脫節的問題,校內課堂學習與第二課堂的學習內容互相割裂,關聯度不高。在藝術類院校,對于藝術類創新創業項目的關注、如何挖掘藝術類項目創新創業潛質與潛力的項目不多,許多相關教師也缺乏業內經驗和有效的溝通,對第二課堂活動的整體組織、策劃、執行過程缺乏有意識的推動與創新。
(三)第二課堂學生參與度較低,未按學生特點實行分級管理
調研中還發現,很多學生反映在參加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活動中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并不多,很多教師也反映有些活動只是配合宣傳或者應付檢查,并未真正把創新創業的精神落到實處。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未考慮到藝術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藝術類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過程不夠重視。除此之外,校園的創新創業氣氛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
(四)藝術類院校創新創業指導師資配備水平較低,相關獎懲機制不完善
通過調研發現,藝術類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中普遍缺乏高水平和高質量的指導教師配備,還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激勵制度和相應的考核保障體系,這導致學生和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問題亟待解決。
二、藝術類院校藝術教育專業在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構建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
這種新模式的構建關鍵在于如下幾個重要元素的運用。首先是平臺,學校可提供例如學生社團、學生會、團委等一體的創新創業孵化輔助平臺,開展相互連接、豐富多彩的活動。其次,聘請雙師進校園進行指導,這里的雙師主要指既具備專業素養又有豐富行業實踐經驗的教師,雙師共同指導能夠實現課上內容與課外活動的相互結合。再者,因材施教、層層推進,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和培養策略,實現遞進式、推進式發展。
1.構建進階式第二課堂教育
進階式第二課堂教育是指充分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實現一種主要平臺、二元化發展思路、四段式推進方法、五項基本保障。在這里,一種主要平臺指充分利用高校基層服務平臺,例如團委、學生會、社團活動等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二元化發展思路主要指采取雙師化的形式即校內教師和校外專家的結合;四段式推進方法主要指覆蓋本科四個年級的全程遞進式推進;五項基本保障主要指在文化、人力、空間、政策、機制等五大方面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
2.依據藝術類高校的特點拓展第二課堂的深度和廣度
各藝術類院校可根據專業特點與特色開展豐富多彩、多元化的第二課堂雙創活動,例如各類校內競賽、講座沙龍、社會實踐服務類活動等。
(1)舉辦校內競賽類活動
藝術類院校可成立雙創相關工作領導小組,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指導思想真正融入教學實踐中,把對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開展豐富的競賽類活動,在教學中既可以做到以賽促教,又可以教賽互長。以藝術教育專業為例,可舉辦教具制作大賽、創意沙盤大賽、幼兒園教學設計大賽、繪本編創大賽、環創作品設計大賽等多種創意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不斷開發大腦、活躍創意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與熱情,提高實踐的能力,同時加強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培養團隊意識,增強競賽的趣味性。其次,建立鼓勵與激勵機制,引導學生多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例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藝術類學生創意策劃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目標真正融入各類競賽中,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雙創。
(2)“產學研”聯動講座與沙龍類活動
高校可整合多方面的優勢資源,利用“產學研”的成果進行校企之間的合作,邀請企業專家給學生做專題類講座,向學生傳遞國內外最前沿、最新的創業理念與案例,開拓學生的視野,打開見識的大門,使學生吸收創新創業的經驗,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也可邀請校內的創業導師、就業指導教師、有創業經驗的優秀畢業生等進行就業講座,引導學生重視并參與雙創類活動。雙創類沙龍活動也要同時進行,在沙龍活動中邀請有參賽經驗的學生和教師相互交流經驗與心得體會。還可經常組織一些頭腦風暴類的創意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和鍛煉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
(3)豐富和創新社會實踐類活動
創新來源于實踐的積累。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的時間走出校園,多做調研,了解社會熱點,深入基層,深入社區,發現身邊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和人,熱愛生活,充滿正能量。藝術類專業學生可主動申請支教活動,發揮藝術特長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教學實踐能力,接觸社會、服務社會。還可以引導有設計特長的學生參與到生產設計、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重要環節,將所學專業與實踐相結合,創新與實踐齊發展。
(二)因材施教、雙師指導、提供保障,拓寬第二課堂的廣度與深度
1.因材施教,層層推進
雙創教育的因材施教是指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結合不同年級和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制定不同的發展策略。例如,第一階段針對低年級學生,重點在于培養和啟發學生對雙創的興趣,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創業意識的深植,第二課堂的活動以游戲類、初級競賽類為主;還可把雙創教育的理念與入學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制定職業發展規劃,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學聯等實踐組織,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第二階段以高年級學生為主,開展專業性較強的課外實踐活動,例如舉辦具有專業特色的雙創類競賽和社會實踐,結合第一課堂所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這一階段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體驗樂趣、參與其中、分享快樂的關鍵時期。第三個階段是能力培養與體驗成功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針對即將畢業的高年級學生。“實現自我,促進就業”是理念,重點在于完善學生的整體心理品質,切實提升雙創的實踐體驗,做好就業的充分準備。例如鼓勵和推薦學生參加省級和國家級的各類比賽,進行就業形勢和創業政策的解讀,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專門化輔導與幫扶,使學生在畢業前對就業形勢、就業政策等有清晰的認識和選擇,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
2.完善“雙師”指導制度
教師是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重要組織者和引領者,也是第二課堂雙創教育新模式的主要參與者。這里的雙師指導主要指專業教師與行業教師的雙師合作機制,專業教師負責教授學生雙創的知識和技能,行業教師負責學生的雙創實踐,深植一線開展各種各樣的雙創活動。只有實現雙師的共同指導,雙創教育才能越走越遠。
3.提供文化空間、師資孵化、雙創機制的保障
首先,在校園內培育創新創業文化,營造文化空間,例如建立創新創業成果展示中心或者定期舉行相關圖片、新聞的展覽活動,在校園內營造“我創業,我光榮”的創業文化,營造創業氛圍。其次,搭建雙創平臺與機制,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雙創實踐的長期平臺,使教師能夠深入平臺孵化和培育優秀師資,打造校園互通、校企互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還可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立評價、激勵和獎懲機制,建立專項基金等全面促進雙創教育的發展。最后,緊跟時代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共享創新創業資源也是搭建雙創機制的重要保障。
三、結語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探索第二課堂的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既能滿足當前藝術類專業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又能結合社會的需要,解決藝術類學生教育的供給結構問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及教育服務模式,打破原有的單一的培養模式。第二課堂是凸顯“理實相結合、內外共促進”的創新創業教育整體觀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楊亞柳,武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定位再思考[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7,26(4):63-64.
[2]劉樹春.基于第二課堂建設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有效展開[J].江蘇高教,2015,(3):119.
[3]方東玲,李鑫.地方高校“五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3):110-114.
[4]李瑞,曹陽.以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3,(5).
[5]江彩霞.基于創業實訓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