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輝 郝小靜 張偉 徐和平 徐麗 劉惠青
摘要:通過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研究,探討了科教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結果表明:參與項目的學生在專業方面的觀察能力、標準化實操能力、設計創新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均得到強化,初步建立了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范例,可為鄂爾多斯民族地區培養高職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科教融合;民族地區;創新;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238-03
1 引言
創新實踐能力是衡量高校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因素,更是民族地區高校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有力籌碼[1]。鄂爾多斯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是蒙古族為主體的地區,當地現代農牧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急需大量應用型專業人才,由于當地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尤其以農林牧漁類學生的創新及實踐能力偏弱,急需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比任何時期更需要科研先行[2],教學與科研始終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教學與科研融合正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3]。為此,研究采用科教融合方式,在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通過指導教師的積極引導,大幅度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4],促進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增強,為民族地區涉農專業高職學生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2 研究意義目的和方法
2.1 研究意義
首先,依托科研項目培養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的研究與地方需求緊密聯系,對民族地區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參考價值,可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力需求;其次,實現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符合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科研訓練逐漸成為學生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的有效途徑[5];再次,響應國家培養“大國工匠”的號召,努力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而科研反哺教學是一種有效方式[6];最后,推動理實一體化模式的創新發展,寓實踐于教學,才能走出科教融合的高職教育新路子。
2.2 研究目的
在鄂爾多斯地區,通過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學生深入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研究利用科教融合方式增強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的效果,初步形成有效培養模式。
2.3 研究方法
問題引導法,技能培訓法,現場示范法,實踐法。
3 研究內容
選擇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園藝專業學生10名,在2019年5~11月份參與教師承擔的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鄂爾多斯地區西瓜自交系種質資源庫和性狀數據庫的初步建立(NJZY19376)”的研究實施,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通過教師現場示范及指導實踐等多種訓練方式,推動科教融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專業實操能力、設計創新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初步建立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范例。
4 研究過程及結果
教師緊密結合科研項目及學生專業特點,現場講授相關專業知識及現場操作示范,指導學生按標準操作訓練,有效地通過科教融合提高參與學生的創新及實踐能力。
4.1 觀察能力
物候期是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等規律與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的時候,按不同類型自交系安排學生調查西瓜物候期,訓練植物發育階段的觀察能力。教師在西瓜物候期來臨的時候帶領學生觀看田間標準的西瓜生育形態,講解相關基礎知識,指導學生用手機拍下實物照片進行比對,確定物候期時間,考察觀察準確性。研究發現,學生在出苗期、開花期調查的準確率都達到100%,座瓜期調查準確率都在90%及以上。座瓜期調查對調查人員的經驗有一定要求,稍有難度,但學生掌握較好。
4.2 專業實操能力
人工授粉操作是一項植物育種關鍵技術,特別能訓練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技能掌握與否可通過座果率來考察。利用教師現場示范操作結合學生田間實際操作進行多次訓練,同時向學生講解植物三大遺傳規律、雜種優勢育種、西瓜自交雜交授粉方法、良種繁育等。通過15 d左右的授粉實踐,發現參與學生授粉成功率很高,其中兩名授粉成功率均為100%,其余學生授粉成功率為94%~96%,基本都掌握了人工授粉的關鍵技能。
4.3 設計創新能力
研究通過典型的植物雜交組合設計訓練,理解和掌握遺傳的基本定律,達到應用遺傳定律進行雜交創新的目的。由項目組提供若干份西瓜自交系,教師講解一些西瓜成功選配的范例及思路,學生根據日常觀察及知識積累,自行進行雜交試驗設計,制訂雜交設計表,自主人工授粉,收獲后進行配合力測定,根據結果判定雜交組合是否成功,以此鍛煉學生的自主設計創新能力。結果顯示,有兩名學生設計的西瓜雜交組合19015×19016、19016×19015,其配合力測定顯著高于對照,取得很好的雜交效果。
4.4 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教師在田間講解西瓜主要病害特點及防治方法,并展示標準病害圖片,示范防治技能。安排每個學生各自管理50株西瓜,在病害易發季節按預防為主、及時施治的方針,參照綠色食品種植業生產標準對農藥使用的規定,由學生獨立進行病害防治,包括農藥選擇、噴藥時間、噴藥次數等措施均由學生自行安排實施,結合訓練學生獨立解決病害防治問題。試驗發現學生管理的植株發病率基本在2%~6%,西瓜病害防控效果較好。
4.5 知識學習能力
試驗期間,同時通過教師結合實物在田間示范講解、拓展相關專業知識,加深了學生對專技能的認知和掌握,參與了大量實踐操作,在實踐中印證理論,達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對學生學習成績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年度內參與學生的骨干專業課程成績都在90分以上。
5 建立依托科教融合培養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的初步模式
通過分析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實際效果,按照科教融合思路,以西瓜育種項目研究結果向整個植物育種領域延伸,由特殊到一般,探索初步建立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植物育種類項目方向)。
5.1 自主思考與教師引導結合式設計科教融合小微型項目
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入學第二學期即可嘗試結合教師科研工作設計實訓小微型項目,設計出初步執行方案,由教師檢查方案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見,完善學生方案。盡早通過科教融合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建立,小微項目實施可一直延續到學生畢業設計,可作為畢業論文撰寫資料、數據來源,讓科研工作貫穿學生學業始終。
5.2 通用與專用結合的技術教材
技術教材采用通用基礎技術與專用應用技術結合方式,通用基礎技術按照育種程序及方法撰寫,包括:育種目標、種質資源、雜交育種技術、雜種優勢育種技術、誘變育種技術、良種繁育等;專用應用技術按照科屬分類,包括:十字花科、茄科、豆科、禾本科、薔薇科、葫蘆科等,每科植物專用應用技術都與通用基礎技術緊密銜接。
5.3 自主與互助結合式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主要由學生自主進行,獨立進行灌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操作,教師引導學生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思維。在工作量過大時可采用學生間互助進行,工作中培養團隊精神。由指導教師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田間檢查,發現不標準操作現場糾正。
5.4 田間攝影調查與數據庫記錄
教師指導學生按照田間調查項目進行觀察,可利用手機拍攝植株性狀照片,建立電子圖片資料庫;認真測定植株數據,詳細填寫性狀記錄表格,建立性狀特征數據庫,按照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平臺格式記錄,日常親本選擇、性狀查詢與統計分析均可利用數據庫進行。由指導教師檢查記錄資料,及時糾正不標準的記錄方式。
5.5 標準化技能操作與質量診改
教師按照項目→任務→步驟,設定各項技能的標準化操作評分標準,錄制標準操作視頻,每一步驟由若干標準動作組成,由指導教師按賦分標準評分,填寫步驟操作評分表。對不符合標準操作要求的學生不斷指導其改進,從單一動作改起,直至技能操作質量符合要求。
5.6 民族地區家庭農業實踐
教師鼓勵學生將科教融合的創新實踐結果(如選配的植物雜交組合種子)帶回家鄉,在家庭小塊田地試驗種植,在實際生產中檢驗自己的創新成果,測定產量,在試驗過程中指導教師即時與學生共同探討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交流試驗效果。最終讓學生在創新實踐中形成自己的工作思維。
7 結語
通過鄂爾多斯地區高職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寓教學于科研,推動科教融合,有效促進了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發展,效果比較明顯,學生在專業方面的各項能力均有提高,初步建立的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對民族地區農林牧漁方面應用型專科人才培養工作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永超,譚曉娥.民族地區高校工科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116~117.
[2]胡 娜,閆國倫.高職院校科研實驗室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企業,2019(4):91~92.
[3]陳明忠.基于科教融合的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實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8(1):18~22.
[4]喬宗文.以科研項目為引導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J].輕工科技,2019(3):170~171.
[5]陳紅梅.科研訓練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8):8~9.
[6]張 鵬,何 宏,邱會東,等.依托科研項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11~113.
[7]楊 聰,孫賓賓.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J].價值工程,2018(13):202~203.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Yu Hui1, Hao Xiaojing1, Zhang Wei1, Xu He ping1, Xu Li1, Liu Huiqing2
(1.Ordos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Environment, Ordos, Inner Mongolia 017010,
China; 2.Ordos Administration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 Ordos, Inner
Mongolia 01701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from Ordo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 in research project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was promoted, and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ability were cultiv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ility of observation, standardized practice, design innovation and independent problem-solving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students' innovated and practical ability has been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in the Ordos ethnic area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ethnic areas; innovation; standard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