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課程思政也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在充分發揮思政課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不斷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每一門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探索課程育人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協同育人
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邏輯關系
“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而思政課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際上,后來提出的課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的一種延申與拓展,兩者雖然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目標一致,都是致力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應該優勢互補,相輔相成,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1.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目標和功能上有一致性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強調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核心都是育人,旨在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一直以來,我們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抓手,并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加以研究,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課程不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央16號文件中曾經鮮明的指出,高校各門課程都具備育人功能,為高校開展思政工作指引了方向,拓寬了思路。因此,各類專業課程也應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課程思政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而課程思政的提出,也恰恰回應了“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這一要求,拓寬了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也給高校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帶來了的新的啟發。
因而,從本質上來說,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是高等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兩者是一個整體,根本目標都是為了鑄魂育人,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因此,兩者應該協同發展,同向而行,形成育人合力。
2.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側重點不同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雖然目標一致,功能相同,但是卻各有側重。兩者在“思政”的內容上有所區別,思政課程中的“思政”更多的指向比較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而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側重于通過各類專業課程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因而,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各類課程中的價值引領作用,確保各門課程都能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其次,不同于思政課程的是,我們提出的課程思政實際上是一種課程觀,它并不是特指某一門課程,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每一門專業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去,因此,并不能簡單地把“課程思政”視為“專業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都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但是兩者在發揮育人功能時的地位和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應該在保證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各類課程潛在的價值元素,真正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合力推進高校育人工作邁向新的臺階,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高校課程思政和思政課在發揮課程育人功能方面的現狀
1.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發揮不顯著
一直以來,大家普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誤解,主觀上覺得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義務,其他的專業課程主要承擔的就是通識教育的職責,這就導致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兩張皮”現場,而由于長期沒有得到重視,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也不強,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課程思政在高校育人體系中作用發揮不明顯。此外,僅僅依靠思政課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勢單力薄”,難以發揮其價值引領功能,也難以在教育資源上聚集合力,無法取得最優化的育人成效。
但是,我們在強調突出思政課和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的同時,并不能進行一刀切,要防止出現專業課“思政化”和思政課“通識化”的現象。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專業課要在遵循課程教學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突出其思想引領功能;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則不能淡化其意識形態性,只有厘清其中的邏輯關系,才能更好的指導育人實踐。
2.高校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
人們對于新事物的認識和了解會有一個過程,總是從無知到有知,從一開始的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深入了解,這是客觀規律。對于高等學校來說,要想完全吃透“課程思政”也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目前,大家對“課程思政”的認識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對于如何更好的推進課程思政,指導實際工作等的認識還不到位,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因此,高校要提高重視程度,加強頂層設計,用發展的眼光,從全局角度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進行規劃和布局,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齊頭并進,合力育人。
3.教師隊伍主觀意識和理論水平有待提升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的課程育人功能要想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在思想上認同這一理念,才能在行動上真正落實“課程思政”。當前,部分教師對在專業課中引入思政這一理念的認識程度不夠,認同感不高,片面的覺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而自身也不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論方面的學習與研究,導致課程思政無法真正落到實處。而要推行課程思政,教師的主觀認同和理論水平是關鍵,只有教師在主觀上認同課程思政,才可能參與其中,推動“課程思政”真正落地、生根、發芽、結果。
三、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路徑選擇
1.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課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強有力抓手,是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表現,要充分發揮各類課程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實效,就要盡可能挖掘每一門課程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價值導向和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潛移默化的接受到思政和主流價值觀的熏陶,通過這種沁潤式的方式,滋養學生的心田。
每一門專業課都蘊藏著啟迪智慧、激發愛國之情、堅定制度自信、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元素”,專業教師需要不斷開發這些課程中潛在的這些價值引領元素,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將“大道理”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沁潤學生的心田,真正激發學生的熱情與認同。高校課堂教學要突出“課程思政”功能,要激發專業課教師的主觀意識和認同,引導專業課教師結合教學課程特點,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將中國力量和制度自信的種子深深的扎根在學生的心中,最終轉化為愛國力行的強大動力,激勵學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貢獻青春力量,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探索“互聯網+課程思政”新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會因時而變,在新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要能夠將思政工作的傳統優勢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讓思政工作“活起來”,增強其時代感,提升其親和力和吸引力。互聯網的運用使得以往線下教學活動中時間和空間限制得以突破,不僅促進了互聯網+思政的繁榮與發展,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現實路徑,也給高等學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啟發。可以說誰贏得了互聯網這個高地,誰就贏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機。探索“互聯網+課程思政”的模式不僅是創新思政工作的需要,更是提升思政工作有效性的必然趨勢。
因此,高校要堅持“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鍵對鍵與面對面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微課、慕課等網絡平臺,開展豐富的線上教學活動,不斷挖掘和思考專業課堂中的思政元素,把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融入到師生的在線互動當中,為學生傳遞正能量,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功能。
3.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高等學校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成長規律,不斷探索提升思政課親和力和實效性的路徑。思想理論課是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至關重要的課程,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開好這門課程,關鍵在于教師。因此要強化思政課教師團隊的素質與能力,按照“八個相統一”的要求,著力提升思想理論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真正使其擔負起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本質上來看其實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學生,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不斷研究學生的特點,聚焦學生的核心關切,積極回應學生的實際需要,實施精準思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用螺旋上升式的方法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進行課程教學活動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真研究學生的接受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深入淺出、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地將“大道理”傳輸給學生;其次,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育形式要“接地氣”,在親和力和針對性上下功夫,采用學生喜聞樂見、愿意接受的形式,與學生同頻共振,真正讓思想政治課“活起來”,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共同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4.深入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門課程都需要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種好育人責任田,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而行。這里的同向同行,指向的是思想政治課的“向”與“行”,這個“向”應該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而“行”則是各類專業課程要在思政課的引領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所以強調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而行,就是為了確保專業課程能夠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最大限度的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構筑育人合力,共同擔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的重任。
課堂教學是大學育人的主要陣地,所有課程都肩負著育人的使命,因此,課堂教學的育人應該是貫穿在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要確保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不僅需要專業課教師發揮主動性,更需要在頂層設計上加以制度保障。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機制,高校要加強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頂層設計,注重把立德樹人的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統籌協調各職能部門和相關學院,著力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實現“三全”育人;其次,高校要強化制度建設,將課程思政建設實實在在的寫進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去,在保障思政課核心地位的同時,確保各類專業課程百花齊放,形成合力;最后,傳道者首先要信道,明道,因此高校要注重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理論水平建設,不斷提升高校教師的育人能力,確保教師能夠擔負起育人使命。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都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重點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真正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而行,發揮協同效應,形成育人合力,切實擔負起鑄魂育人的偉大使命。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
作者簡介:黃俊杰(1991—),男,江蘇徐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