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體上來說,目前基于新媒體的山東省級非遺傳承的相關研究比較欠缺。已有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方向:傳播與保護。已有研究存在著覆蓋面不夠,對新媒體的認識存在缺失,對新媒體的經濟性存在缺失等問題,這是今后的研究需要改善的。
關鍵詞:新媒體;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個民族自我識別和民族認知的重要符號。
新媒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具有高度互動性和非線性傳播特質的,能夠傳輸多元復合信息的大眾傳播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新形態。在如今的Web2.0時代,各類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了傳承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媒體形態的變化也改變著人們資訊獲取的習慣,重塑著受眾與媒體之間的關系,這也使得如今媒體的傳播環境有了顯著的變化。但是,新媒體的傳播特質畢竟與傳統媒體有著顯著的不同,有明顯的雙向化、移動化、個性化、實時化、多元化以及便捷性等特點,從整體上看其傳播是“去中心化”的。面對這樣的一種新的媒體形態和傳播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應該做出哪些適應性的變化?如何利用新媒體為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服務?這些無疑是亟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目前,學界同仁在這些問題上已經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只是由于時間尚短,研究的成果多以論文、報告的形式呈現,尚未出現專著形式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們在檢索現有的成果后發現,并沒有專門以新媒體下山東省的省級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為對象的研究。總體上來說,既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成兩個方向。
一、對新媒體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研究
有些學者從總體上研究了新媒體環境下非遺傳播的特點,如李明文、柏茹慧研究了新媒體環境下非遺傳播的特點,也指出了這種傳播中存在的知識生產溝拉大、內容缺失變異等問題(《論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新聞知識》2018年第2期);常凌翀以湖州市為例,研究了新媒體語境下的非遺傳播策略和發展路徑(《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傳播路徑——以湖州市為例》,《浙江檔案》2019年第1期)。也有的學者研究了某一種或一類非遺項目在新媒體下的傳播情況。如陽賽玉認為: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傳播,主要呈現出自主性、高效性、互動性與名人效應等特征(《新媒體語境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征》,《傳媒觀察》2015年第12期);吳玉紅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湖湘刺繡藝術非物質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并在采集、編輯與展示等實踐層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湖湘刺繡藝術非物質文化數字化傳播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二、對新媒體環境下非遺繼承和保護的研究
有些學者的研究更側重于從總體上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非遺的繼承和保護,如金旭東探討了在多種新媒體媒介的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保護方法、保護功能和傳承模式(《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重慶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謝園、朱荔麗綜合分析了新媒體對非遺保護的作用,并提出了建立非遺基因庫和交互平臺等具體的政策建議(《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蘭臺世界》2018年第10期)。
也有學者側重于探討新媒體與某地或某類具體非遺項目的繼承保護。如:鄭積勤認為,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應用是當前及今后傳統戲劇保護和傳承的關鍵,并從數字化采集和保存、數字化修復與復原等方面分類介紹了新媒體技術形式和應用方式(《新媒體技術在傳統戲劇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研究——以浙江婺劇為例》,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劉暢以南京博物館的傳統手工藝為例,探討了新媒體對非遺保護的沖擊和作用,并提出了互聯網視域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途徑(《新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影響——以南京民俗博物館的傳統手工藝保護項目為例》,《社會科學家》2018年第5期)。
三、已有研究的改進方向
近年來學界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著有待改進的地方:
首先,雖然已有的成果中,有部分成果是針對某地區或某類非遺項目的專門性研究,但這類成果的數量并不多,相比于全國非遺項目的總數,這種針對性研究的覆蓋面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并沒有專門針對山東省省級非遺項目的。山東作為文化大省,目前省級非遺項目有400余項,新媒體又是現在的主要媒體形式,這方面研究的缺失無疑是非常遺憾的。
其次,已有成果對新媒體的認識存在缺失。已有的研究多是孤立地看待微博、微信、VR等新媒體形式或技術,缺乏對各種新媒體之間整體性的研究。同時,對新興的新媒體+電商、新媒體+社群等新的跨界形式,也缺乏了解。
再次,已有的成果大多是從傳播學的角度認識新媒體,對新媒體的經濟性缺乏關注。而實際上,新媒體除了是一種媒體形態,也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除了有傳播價值,也有巨大的經濟價值。新媒體的產業性、經濟性,其帶來的持續變現的能力,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
最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對非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方式的研究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已有成果更多的強調新媒體在傳播非遺文化、保存非遺影像等“外在”方面的作用。然而,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最核心的要素應該是人,也就是傳承者。如何解決傳承者面臨的傳承困境,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傳承非遺的經濟回報,從而激發傳承者的內在動力,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是至為重要的。新媒體在這方面的作用,其實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這是已有研究所忽視的。
作者簡介:
李一鳴(1984-),男,歷史學博士,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史,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