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信息化進程越來越快,在教育教學領域,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非常普遍,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使用多媒體時不能注意規范使用,導致自己走入教學的誤區,認為多媒體運用得越多越好,實際在教學方面必須注意對多媒體的運用要講究策略,使多媒體真正能夠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主要圍繞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誤區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誤區;多媒體;使用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立項課題“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62036。
教學知識比較抽象,相較于語文,小學生理解起來是有些困難的。小學階段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小學數學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把學生思維與抽象知識連接在一起。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運用,順應了教育的發展趨勢,在豐富課程資源的同時,也打破了教學空間的束縛。雖然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仍存在一些誤區,其具體體現如下。
一、教學模式單一
課程教學中倡導教師要勇于創新,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新的教學模式,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武裝教師的頭腦。其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健康成長,而不是讓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由于種種原因,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科感到很厭煩,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講解應用題時,有的教師針對每一類型的應用題只
教給學生分析方法及解題思路,這種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講解的解題思路,是針對教材、依據自身的實踐經驗進行的,雖然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改動,但這種教學模式始終是教師主動選擇的,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這樣的教學理念非常陳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而不是把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
影響課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教師具備的知識結構及教學能力、學校環境、學生生活的環境、學生的學習意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可以被普遍運用,它以獨有的色彩豐富的畫面,把學生的目光吸引到課堂上來。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動感的畫面呈現出來,對小學生來說,多動的圖畫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便于他們理解。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絲活力,但有的教師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地運用多媒體課件,缺少了師生互動的環節,學生思考的時間被生動的畫面所代替,教師只是課件的播放者,學生被色彩艷麗的畫面吸引,一節課下來,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生動的畫面,而課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學生又能學得多少,教師不得而知。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時,沒有注入自身的思考,沒有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機會,沒有進行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這樣的課堂令人擔憂。
二、選用的情境素材不恰當
1.選材不符合實際生活。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一些情境圖,針對這些情境圖,有的教師會針對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情境圖;而有的教師由于觀念陳舊、教學經驗較少,直接使用文本中的情境圖,但教材中的部分情境圖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中教學加法這部分內容時,教材中提供的情境是去博物館參觀。但有的學生并不了解博物館,如果教師直接用此創設教學情境,顯然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師用學生不熟知的生活創設情境,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由于地域及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沒有考慮學生實際及當地的教學條件,直接選用文本中的情境圖,加之有些素材教師不熟知,學生被動參與其中,這樣不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不當。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多種,如動手實踐、小組合作、多媒體課件運用等。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資源。多媒體課件、微課、電子白板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借助課件能直觀形象地演示抽象的理論知識,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但有的教師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擴大化,不考慮教材內容,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有的教師上課離不開多媒體課件,忽略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學“對稱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借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對稱圖形,并用動態演示圖形對稱,引導學生觀察,有的學生無法把握圖形的特征,因此,他們不能把圖形與空間概念聯結在一起,也就不能建立起空間觀念。教師只用課件演示,忽略學生動手實踐,剝奪他們通過動手獲取知識的機會,因此,教師創設的情境失去了教學目的。
三、設計的多媒體課件不科學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教學經驗及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引導他們主動探究。但有的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1.復制文本內容。由于時間、能力等的限制,大部分教師使用現成的課件。小學數學教材配有很多圖畫,教材大部分內容接近小學生的生活,把很多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場景中,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地解讀教材。而有的教師直接把教材中的內容復制到課件中,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沒將他們的生活融入課件中,沒有強調重難點,這樣的課件等同于教材文本,沒能體現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不大。
2.有的信息與課件內容無關。有的教師下載的課件或教輔的附帶光盤、課件內容與教學主題相吻合,但有的教師在自行設計課件時,會增加一些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或添加動態的圖畫,可見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頗下一番功夫,增加了課件的亮點,同時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在設計課件過程中,加入過量的裝飾,學生在看課件時,被這些裝飾因素所吸引,那么就會弱化了課件表達的教學內容,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3.設計的課件界面不合理。設計的課件界面要科學、合理,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有的教師不注重課件界面的設計,他們認為設計課件重在呈現教學內容,界面的效果與教學沒有多大的關系。界面設計缺乏科學性、不合理是課件存在的一個顯著問題。課件構思巧妙,內容精湛,但界面設計卻不科學、不合理,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4.教師設計課件的能力有限。有的教師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術對教學具有輔助功能,其目的是為教學服務,是為了讓學生樂學、善學、愛學。如果小學數學教師不能把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那么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也就失去了其教學價值。如果教師只關注信息技術,不注重與之相應的教學活動,設計再好的課件也發揮不了其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特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曼麗.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3):63.
[2]李輝.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9(15):47-48.
[3]黃家楣.借助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J].新教師,2018(12):63-64.
[4]劉曉丹.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5(52):381-382+386.
[5]韓明存.巧用微課,突破小學數學教學“瓶頸”[J].數學教學通訊,2017(3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