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摘 ?要:小學語文是基礎中的基礎,因為這一個階段的課程需要學生學習拼音,認讀生字,掌握句式,具備口語表達、閱讀和寫話能力,內容廣泛,基礎性強,因此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還契合學生年齡特征,但在現實教學中,語文教學工作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需要引起教師們的重視,反思自我,探尋問題,優化環境,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持續發展,也是本文即將探究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二年級課程;教學思考
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出現的原因,逃避問題,忽視問題,為此筆者吸取這一教訓,不但正視問題,直面問題,還積極探索問題出現的原因,以期能對癥下藥,標本兼治。一番努力后,終有所獲: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不足;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讓學生喪失了新鮮感;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側重于讀寫,忽視了聽說;教學環境有待改善,缺少各種教學力量的參與;師生互動少,關系不親近等等,找到問題所在后就能進行針對性改善,具體如下所示:
一、創新教法,契合學生學習特征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旺盛,活潑好動,如果將學生長時間局限在一個地方亦或是使用同一種教學手段,既會壓抑學生的天性,又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喪失學習的動力,為此筆者建議教師要更新理念、創新教法,用新、趣吸引學生,滿足學生成長需求,贏得學生的喜愛與尊重。
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不再將時間花費到引導學生閱讀,幫助學生閱讀,監督學生閱讀上,而是建立了閱讀小組,由組員內部之間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完成文本的閱讀、生字詞的識讀、課后問題的解答等等,凸顯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學到《狐假虎威》這一篇文章時,筆者與學生合作一同參與了課本劇的表演,將紙質的、靜態的文字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既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活躍課堂,還能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膽量,更為重要的是拉近了師生關系,一舉多得,值得肯定。再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間,筆者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播放了相關的動畫作品并預留了懸念,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不用筆者催促,大家就主動打開了教材,閱讀文本,想要知道小蝌蚪找媽媽的結局。上述教學活動與講授活動相比,充滿了趣味性與新穎性,因此能符合學生成長規律,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訴求,效果顯著,值得肯定。
二、養正習慣,實現學生自我提升
“習慣”就是一個人經過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行為、方式和風格,有好壞之分。據筆者調查發現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身上普遍存在著一些壞習慣,如課上隨意走動,不舉手就發言,情緒多變、愛發泄,不認真聽講,不愿意與教師打招呼等等,可能是家庭教育缺失,也可能是學生性格使然,但不管原因是什么,已經危害到了學生長遠的發展,亟需改正,因此筆者將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放到了首要位置上并想方設法將其落實到實處。
如,筆者會制定課堂規則,不允許學生隨意走動與說話,否則會受到懲罰;盡量不批評指責學生,引發學生的情緒變化,當然,如果學生情緒失控,遷怒他人,筆者也會及時制止并引導學生穩定心態,做到科學發泄、健康發泄,嚴禁傷害他人。至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筆者組建了監督小組,讓同桌兩人互為一組,互相監督、互相提醒,提高聽課效率。對于學生不親近教師,不愿意與教師打招呼這一問題,筆者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會給他們講一些尊師重道的小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也會從自身找原因,師生共同努力,糾正學生這一不良習慣。筆者相信只要付出時間與精力,不畏失敗與艱難,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三、家校聯合,全面引導學生學習
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學生的在校表現,會主動聯系教師,也能積極配合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但不能排除部分家長“佛系”教育,將學生交給學校后就不管不顧,推卸了自己的教學職責,為此筆者提出了自己教學建議:教師要糾正部分家長的錯誤行為,使之重視起學生的教育問題了,還要形成家校聯合教學趨勢,家長、教師合作共同發力,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在學習《媽媽睡了》這一課內容時,筆者提前布置了預習任務并將其上傳到家長微信群中,希望借助家長的力量監督、引導學生學習,順利完成預習任務;此外,筆者還邀請家長來校參與親子互動活動,與學生一同參與教學游戲,感知母愛,訴諸內心,培育學生感恩意識,提升學生思想境界。當然,如果家長有什么好的教學建議可以提出來,對教學的建議也不要保留,由此實現了家校聯合教學,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對筆者來說,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再是傳授學生基礎知識,還應該有著思維的碰撞與情感的互動,因此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控制”課堂的行為要得到改正,此外,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環境也要有所變化,基于此,筆者提出了上述幾條教學建議,以期能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為教育教學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楊喜燕.基于課程標準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現狀分析與優化建議[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裴?,?小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反思[J].江西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