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穎
摘 ?要:在語文日益被重視的今天,小學語文作為打開學生語文世界的初始之門,其地位也隨之舉足輕重。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只是教師灌輸式的填充,學生扮演者配合者的角色。而現在學生要承擔課堂教學中主體的重要位置,將小學語文的主控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核心素養觀念的提出更加標志著小學語文教學要面臨著重大的革新,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踐行核心素養也變成了眾多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思考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
當代的小學生課外讀物利用率不高,課內閱讀只重視形式上的積累,不注重對文化之根營養的汲取,造成其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在教學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心智等依賴心理的存在,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嚴重缺乏;而固定的“邊城”式、圍墻式的課堂也阻隔了學生社會參與的種種途徑。小學語文教學要想做到本質上的改變,重視文化基礎、進行自主發展、實施社會參與,就變得勢在必行了。
一、文化基礎與小學語文教學
(一)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預習是進行文化基礎積累的首要步驟。而預習的形式與內容,也應從單一的朗讀課文和圈畫課文不認識的生字詞中解脫出來。教師應當正確的引導學生利用現代的試聽手段,豐富文化儲備。比如:寫人文章,可以在預習環節,讓學生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甚至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寫作環境。寫事文章,根據事情發展的脈絡,勾勒出事情發展的順序圖。當然這是對小學中高年段的要求,而對于低年段,我們可以因材施教,讓他們用其喜歡的繪畫方式畫出相關人物與主要事件。寫景文章,可以設計游覽路線圖或者用自己的話描繪出最喜歡的景色角落。總之,預習要根據不同的年級的特點,設計適合年齡特征并重于文化積累的預習新模式。
(二)在課上,教師要具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批判精神,用審視的思維去引領學生,開拓思維。讓學生打破課本的局限,充分聯系生活實際以夯實文化積累。現在大多數學校已經換上了“希沃白板5”,資料、視頻、音效都變得觸手可及。在進行低年段語文教學時,可以用動漫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點字詞,甚至成語、俗語的主要意思,使文化的積累變得更生動形象、立體可感。對于中高學段的語文教學,聯系生活實際,以生活中熟知的知識為契機,進行文化基礎的培養就變得尤其重要。
(三)課后的文化基礎培育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在當前形式下,作業的形式不能只局限于落實到筆頭,而內容也不應該只停留在對課文生字的掌握上。如何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呢?我認為小學語文應該重于感知和體悟,而不是死學書。書中的課文說得淺顯易懂些,本質上無疑是讓學生學習優秀人物的優秀品質,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色,從簡單小事件中明白深刻的大道理,從而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自主發展與小學語文教學
自主發展顧名思義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不借助外力的發展,自己主導的發展。當前小學語文的教學,雖然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有著顯著的變化,但本質上還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輔助的教學。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自古至今,根深蒂固的思想不是輕而易舉的。我在短暫的6年小學語文教學中,總結了以下幾個促進自主發展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的方法。
(一)自主發展從小培養,從細節之處培養。在重視能力發展的今天,把能力固定在課堂之上的想法顯然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瑣碎”時間,在早自習時,抽出1~2分鐘誦讀好詞好句;在課下時,推廣詞語小游戲,讓學習與娛樂相結合,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甚至利用課前一曲的時間,編唱詞語歌謠。從小培養學生處處有語文,時刻離不開語文讀寫的意識。
(二)把學生當作完整的人、獨立的個體,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促進自主發展。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總是在思想上先入為主地認為,7~12歲的孩子思想幼稚、心智不成熟,離開教師本身根本不可能進步,更別說自主發展了。所以,在教學中的每個重要環節,都想著為自己的學生們“鋪平道路”。其實,只要教師們用平等的眼光,審視自己面前這些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許多問題并沒有想象中的難。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
(三)學會放手,才能謀求真的自主發展。教師是學生與知識之間的紐帶與橋梁。我認為這個橋梁應該像“瀘定橋”一樣,只有簡簡單單的繩索連接足以,上面的踏板應該由學生搭建。只有學生意識到,自己身處沒有保護的危險之境,才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若出現同作者的同類型文章,不妨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講、去說、去討論。往往學會舍得才有收獲。
三、社會參與與小學語文教學
社會參與不僅僅是該停留在知識層面,它要求我們承擔著必要的責任。在課堂上,我們總是一味想教會學生做人,卻忘記了應該先告訴學生社會真正的需求,即: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所以,我經常會在我的語文課的教學中,融合小學綜合實踐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親身經歷,親自感知。
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理念也是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推崇的重要理念之一。對于語文課堂上的知識學習,我們不能期待一蹴而就,它應該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潛移默化地進行,應該在社會大環境的引導下徐徐漸進地推動。畢竟學習就是為了能真正的和實踐結合,這也透露著語文教學和社會參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實踐創新、繼承批判、勇于革新,是我經常對學生強調的。把課堂上學到的“死”知識,真生的用到現實中,變成“活”知識是我一直強調的。所以我經常會在我的課堂上,讓學生上演情景劇。將重點課文的重點段落,用你的理解表演出來,來告訴學生真知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與核心素養息息相關。隨著翻轉課堂、課堂信息2.0時代等相關概念的提出,作為站在教學浪潮最前沿的教師,不應再故步自封、畫地為牢,單單守衛課堂教學那一方土地,而應該行動起來,推陳出新為教育的革新獻出屬于自己的力量。踐行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從今天做起,從你我做起。
參考文獻:
[1]謝彬.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商情,2018,000(030):220.
[2]于飛鴻.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探究[J].華夏教師,2018,No.092(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