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潔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在關于“閱讀”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讀中不僅要對語意能夠迅速把握,還要敏銳感受語境,才能與作者情感達到相互溝通,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自悟到一些寫作方法,日后學以致用。
關鍵詞:閱讀;感悟能力;培養
一、感悟是對語意的整體把握
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從理解語意開始的,離開對語意的理解,語言其他內涵的感悟就沒有基礎了。對語意的理解需要一個時間與訓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整體聯系和由表及里的理解方法,為其迅速把握語意練好基本功。例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描寫老人外表的一段話有“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理解這一句,如果停留在“這是一位精瘦、慈善的老人。”這一表層的理解上,那對語意的感悟深度就不夠。我在教學中點撥學生通過讀,不僅要抓老人外貌,而且要抓人物語言反復品味,如“不累,不累,我每天……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從這輕輕松松、自在悠閑的話語中不難看出老人與山的情感之深;“按說,我早該退休了。”
二、感悟是對語境的敏銳感受
閱讀理解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對語言文字描述的意境的感受,敏銳的語言感受力實際上就是較好的感悟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境,要重視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所描寫的人物、景物或場面,通過想象或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加以聯系,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完整的特定場景或生活畫面。例如教學《特殊的葬禮》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的氣勢。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使學生對描寫的語境有較深刻的感悟。此時的教師就要適當點撥,讓學生在閱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作細讀品味。之后,再讓他們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很多語言文字,可以是默讀或聽讀想象,然后說說所想象的情景,在想象中默默感受,在交流中達到共鳴。只有這樣,才算感受到文字中的意境,才算對文字有了感悟[1]。
三、感悟是對情感的體驗和共振。
閱讀是始終伴隨著情感的活動,閱讀感悟必須包括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只有在閱讀過程中對文中的思想感情有真切的體驗,才能稱得上是對語言文字有所感悟。情感的體驗是以文字語意的整體把握和對語境的深切感受為基礎的。因此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情感,方法是多樣的,但都離不開讀的實踐。“辭的情味可以從好幾個方面辨認,有的應從字上去推敲,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從字上去推敲”就是要仔細揣摩文字包含的意思,從而體會文字包蘊的感情。《珍珠鳥》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用手撫一撫它那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撫”能夠換成什么樣的詞?(摸)接著,讓學生比較“撫一撫”與“摸一摸”有什么不同,“撫一撫”是指怎樣地“摸”?(輕輕地摸、溫柔地摸)最后讓學生深切地體會一下作者是帶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去“摸”?(帶著一種喜愛、慈愛、疼愛的心情去輕輕地摸),從而感悟作者對小珍珠鳥的無比喜愛之情。像這類文本可以引導學生從某些生動精彩的字詞上去推敲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情感的感悟。“從聲音上去吟味”就是從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情味”,有感情地朗讀本身就是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因此,朗讀吟誦是體驗情感的有效途徑。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層含義讀出來。像《黃山奇松》、《臺灣的蝴蝶谷》這類課文要讓學生讀出美的意境,抒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像《軍神》則要流露對英雄無比崇敬之情;《大海中永生》,這一課讀時放慢速度,降低語調,一種無比悲傷之情涌上心頭,若再配上低沉的樂曲,怎不讓人熱淚盈眶?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體會了,感悟了,他們與作者的情感才能聯系在一起,因為只有讀出感情來,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讓朗讀自然變成了表達自己感情的有聲形式[2]。
四、感悟是對表達方式的感知與意會
閱讀的過程也應該是對寫作方法的感知與掌握的過程,教學中,應重視訓練學生對表達方法的感受力。當然,有一種傾向,就是認為新課標下不要提表達方法,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明確提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在第三階段(5—6年級)目標中提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生寫作的表達方法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通過口語交際、閱讀和習作練習來影響和形成的,其中閱讀對學習表達方式是最有影響力的因素,閱讀教學中適當滲透或者直接點撥一些表達方式,特別是讓學生在讀的實踐中自己領悟到一些寫作方法,是提高寫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徑。課文中許多句式、修辭手法以及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就應該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例如:課文中一些反問句式,教學中就可通過變換句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語氣和增強感情色彩的作用。再如《鼎湖山聽泉》中描寫奇妙的泉聲,運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等多種寫法,教學中,可以通過引讀、吟讀、分不同角色地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領悟這些描寫方法,對理解泉聲特點,表達作者感情和增強語言美感都有積極的作用。這樣的閱讀訓練既有助于對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文章感情的體會,又能使學生揣摩意會到語言的表達方法,增強了整體感悟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艷玲. 走進生活,感悟英語——淺談培養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表演能力[J]. 湖南教育(B版),2018(11).
[2]鄒小焱. 發現音樂的獨特魅力——淺談通過培養節奏感提高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J]. 教育,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