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運用問題教學法進行物理知識的講解,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當中,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物理成績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將問題教學法運用到物理教學課堂當中,以此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不斷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關鍵詞:高中物理;問題教學法;精彩導入;實驗活動;教學情境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對物理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問題教學法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是現代化物理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它可以讓學生對物理教學保持著興趣和動力,從而能夠實現進行有效教學的目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計有效的問題,以此可以讓學生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不斷促進學生的良好進步與發展。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感悟,對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進行一番闡述和說明。
一、運用問題設計精彩導入,激活學生探索思維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利用問題進行新課的引入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探索思維,從而能夠讓學生快速調整好自己的學習狀態,不斷提高學生進行新課學習的效果。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問題設計精彩導入,以此可以將學生玩散的思維從課下收回來,讓學生認真高效地聽教師講述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聽課質量。
例如,以“力的合成”為例,在進行新課的引入之時,我結合生活中提水桶的實例,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怎樣提水桶更省力呢?提水桶的情景中蘊含著怎樣的物理知識呢?你能用科學的語言概括一下嗎?以此為學生引出了本節課的內容,順理成章地進行了新課的教學,消除了學生對物理教學的恐懼心理。這樣,教師通過運用問題設計精彩的導入,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認真探索了教材當中的新知識,深入領會了物理知識的真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二、運用問題組織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實驗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利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實驗指導,可以讓學生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從而能夠對學生的實驗能力進行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問題組織實驗活動,以此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不斷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例如,以“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為例,在講述本節課的有關知識時,我結合飛機著陸時的運動,火車出站時的運動,鳥兒在空中飛行等的運動現象,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上述現象當中的物體遵循什么樣的運動規律呢?并為學生組織了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的實驗:我先為學生講述了與打點計時器有關的知識,以此使學生對打點計時器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然后,我指導小組學生提出了本組想要探究的問題,并讓小組學生提出了假設,設計了實驗方案。之后,我讓小組學生結合有關方案進行了此次實驗,并要求小組學生如實記錄了實驗數據。最后,我指導小組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實驗結論,并為學生講述了教材當中的理論知識,以此不斷降低了學生進行物理學習的難度。這樣,教師通過運用問題組織實驗活動,對學生的實驗素養進行了培養,不斷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精神。
三、運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結合教材當中的具體內容,為學生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創設有效的問題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物理教學環節當中,進行高質量的物理學習,不斷促進學生物理成績的提升。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以此可以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例如,以“牛頓第一定律”為例,在講述本節課的有關知識時,我先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力與運動有什么關系呢?以此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然后,我為學生講述了有關的物理知識,向學生介紹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并為學生引出了伽利略的質疑,以此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了培養,不斷提高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之后,我結合伽利略的實驗以及笛卡爾的補充,為學生講述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并讓學生思考了以下問題:牛頓第一定律有什么內涵呢?以此使學生深入掌握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最后,我讓學生探究了以下問題:什么是慣性呢?生活中有哪些慣性現象呢?以此使學生輕松掌握了與慣性有關的知識。這樣,教師通過運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總而言之,問題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是非常普遍的,它可以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培養,不斷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因此,在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落實問題教學法的理念,并要通過運用問題設計精彩導入,激活學生探索思維;運用問題組織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實驗能力;運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等途徑,充分發揮問題教學法的教學優勢,從而能夠滋養物理教學課堂,不斷促進高效高中物理教學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趙進衛. 問題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關愛明天,2015,000(011):44.
[2]張樹朋. 問題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 中學物理,2015,33(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