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高陵區耿鎮中心小學 楊俊峰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描述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可以很快地解答數學習題,但在一些需要動手操作來完成的學習中,比如畫一條指定長度的線段、畫一個平行四邊形、量一個指定角的度數等等,學生的動手實踐明顯與老師期望的實踐有很大的差距。
課堂教學中,老師忙于完成教學任務,加之學生動手能力較差,許多老師總認為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進度。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許多老師會減少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久而久之,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會越來越差。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否真正領悟到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教師的引導、點撥至關重要。但是如果老師對此認識存在偏頗或重視程度不夠,學生的理解及靈活運用能力自然就不會很好。
老師一味地向學生強硬灌輸數學知識,本來比較容易接受的解題方法反而搞得抽象、難懂、一塌糊涂。學生天性好動,往往喜歡動手折紙、畫圖或者做有趣的游戲。老師抓住學生這個特點,讓學生多一些動手操作,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又把相應的數學知識淺顯地滲透給學生。
上課聽講、學習知識、鞏固練習、完成作業,這幾乎成了學生日常的必修內容,忙得團團轉,目的就是在考試中得到高分,發展學生的思維完全就是一句空話。學生學習、掌握了知識后,我們要有的放矢地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老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指導,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與整理,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盡可能做到精講多練。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往往表現得精力不太集中,思想開小差,學習效率下降。這時,我們結合課堂的教學實際,適當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
例如,《確定位置(一)》一課,學生在以前學過東南西北等八個基本方向,這節課著重在以前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利用角度和距離來確定物體的位置。為此,我們可以準備下面的活動:同學們,咱們來做個游戲,好嗎?全班起立,老師說‘北’,你們把手向上舉,老師說‘南’,你們把手向下舉,老師說‘東’和‘西’,你們的手分別向哪邊舉?”接著用同樣的方法練習東北、東南等其他方向。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熟悉基本的八個方向,“磨刀不誤砍柴工”,動手指示的八個方位與教材中的圖形方位是一致的,通過這個活動,我們可以加深學生對方位的認識,為本節課學習新知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又如,在學習《“重復”的奧妙》一課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重復現象,我們出示了情境圖,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找出相應的重復現象,并用圖形、文字、字母、符號等表示出來,認識生活中的重復現象。在學生學習后,我們還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編排的動作來展現生活中的重復,如“走走跳、走走跳……”“拍頭拍手、拍頭拍手……”,還有舞蹈等一系列重復的動作,讓學生在運動中發現“重復”的規律,知道了不僅可以用畫圖、文字、圖形、符號來表示重復的規律,也可以用動作來展現這一現象,在課堂中做到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在一些學習活動中,我們也可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走出教室,以學生熟悉的環境為切入點,巧妙地設計與教科書上相同的情境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在現實的場景中學習數學知識。學生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比較熟悉,在學習時,也把學習知識與實際情境結合起來,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
例如,學習《比例尺》后,為了讓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有更充分的了解,為了使學生經歷數學發生發展的過程,我們安排學生學習繪制校園平面圖,目的是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尺的相關知識。首先介紹測量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丈量學校內相關物體的數據,小組討論比例尺的大小。學生興趣高昂、積極性高。為了得到合適的平面圖,學生分小組討論比例尺的大小,最后進行小結講評,不知不覺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了知識,獲得了成功的快樂。通過此項活動,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在學習中,他們也不斷地積累活動經驗,思維得到一定的發展。
數學的特點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果,也包括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和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一些數學知識由于比較抽象,我們很難把理論講解清楚,這時就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來練習,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
例如,《搭配中的學問》這節課,要求用兩頂帽子、三條褲子搭配。我們可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帽子、褲子學具,在動手操作中嘗試、展示、交流,逐步培養按一定的順序思考的能力,從而解決問題。接著嘗試用圖形、符號、字母等其他形式來代替服裝,半抽象出我們學習的知識,記錄剛才的搭配過程。我們知道,依托表象,借助符號來思考搭配的情況,比單純依靠實物來分析搭配的現象更有教育價值。學生在搭配中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數學方法的簡潔性,讓學生在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中去撫摸數學的脈動,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數學課的學習中,學生很難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情境聯系起來,很難培養數感,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往往是抽象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把學生學習的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
例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與平方米都是常見的面積單位。如何讓學生建立1 平方厘米的表象?對于平方厘米的認識,學生可把1 平方厘米畫在自己的作業本上,再觀察自己指甲蓋大小(大約為1 平方厘米),觀察粉筆盒(大約1 平方分米)的大小,這樣學生就可以對1 平方厘米與1 平方分米的大小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容易理解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之間的進率。
一些數學知識,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對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此時的了解僅僅是表面上的,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這時,在課堂中,我們就要讓學生對知識的建構進行深入理解,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例如,《三角形內角和》這節課,學生通過量一量、拼一拼這兩個活動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后,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動手折一折,在動手折紙中探索、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的規律,知道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度。由于結論是學生自己通過動手折紙得出來的,因此學生對知識掌握牢固、記得清楚。
總之,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動手活動,在動手中學習數學知識,在動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數學學習不再枯燥、不再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