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芳,陳 亮,蔣 維,熊正飛,龍啟芬,胡吉峰
(貴陽市花溪區農業農村局,貴州 貴陽 550025)
楊梅(Myricarubra)又稱圣生梅、白蒂梅、樹梅,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是我國南方特色水果,素有“初疑一顆值千金”的美譽。目前,我國楊梅種植面積約占世界總面積的99%,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江西、安徽、湖南、貴州等省份[1]。由于楊梅成熟季節高溫多雨,此環境利于病蟲草害的發生,尤其果實成熟后期果蠅、白腐病等病蟲害發生嚴重,極易引起腐爛、落果,導致楊梅的產量和品質下降[2]。楊梅果實為裸果,果實外層缺乏果皮的包裹保護,果肉裸露在外環境中,易受到果蠅和農藥的污染[3]。加之楊梅為時令鮮食水果,在生產過程中常常需要噴灑農藥防治病蟲草害,果農也通過施用葉面肥料增加產量等生產工藝,極易造成果實農藥殘留而影響食用安全[4]。因此,楊梅種植過程中選藥應對癥、用藥應適時、配藥應合理、施藥用藥講究安全性,確保楊梅病蟲草害防治的效果及果實質量和農田生態環境安全[5]。筆者介紹了楊梅的常見病蟲草害,闡述了病蟲草害防治過程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以期為防治楊梅的病蟲草害提供參考。
楊梅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癌腫病、枝腐病、赤衣病、潰瘍病、白腐病;主要蟲害有卷葉蛾、蚜蟲、尺蠖、蚧殼蟲、天牛、果蠅、白蟻;主要草害有蕨、杠板歸、空心蓮子草、白櫟、檵木、山莓、枸骨、紫金牛、水竹等。
楊梅等果樹病蟲草害發生情況比較復雜,缺乏專業化統防統治,進行一家一戶防治、化學防治為主的粗放用藥方式較多,但已不適應當前病蟲草害防控要求[6]。同時生產過程中管理不科學易造成楊梅抵抗病蟲能力減弱。不注意及時栽培管理和除草劑的選用等問題,易造成楊梅本身固有的抵抗性減弱,樹勢衰弱,易發病蟲害災害[7]。
另外,我國楊梅規模化種植尚少,以家庭種植為主要方式,果農接受新鮮事物慢,缺乏科學技術培訓,科學管理楊梅的水平低,在防治方面未掌握病蟲草害的種類和防治要點,不能正確對癥下藥,導致楊梅果實產量下降,影響經濟效益[8]。
因楊梅病蟲草害較多,正常生長出現問題果農因缺乏相關知識則誤認為是病蟲草害,盲目施用農藥,也是病蟲害容易出現的問題。在施用農藥過程中經常存在盲目提升農藥濃度和用量的現象,重視農藥治理,淡化綜合防治。因此,農藥污染和農業環境破壞日趨嚴重,也導致了楊梅果實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現象,農藥殘留進入食物鏈給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安全造成威脅。
果農在楊梅的果期習慣于不用藥或不敢用藥,而實際上目前尚無登記優質農藥可選用[9]。農藥是進行果樹病蟲防治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農藥的市場監管力度不足、監管不到位的情況較多,加之果農對農藥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導致假農藥和不達標農藥泛濫,不僅不能防治病蟲草害,有的甚至對果樹尤其是楊梅這種裸果產生危害[10]。
李斌[11]研究表明,楊梅大棚栽培具有避雨效果,病蟲害發生輕,大棚栽培楊梅的病果率僅為0.31%,而露地栽培的病果率為17.60%。另外,大棚對果蠅的相對防效達96.23%。楊梅園林分層結構越簡單,耕作越精細,其白蟻危害越嚴重[12]。因此,科學合理進行楊梅果園搭配種植,能有效降低楊梅病蟲草害。
柴春燕等[12]研究表明,楊梅機械割草比藥劑除草單果重增加0.8 g,增幅達7.5%,果實的可食率略增高,可溶性固形物略有增加,肉柱變得圓鈍,果實品質顯著提升,商品性較好,能較好滿足市場需求。楊梅人工割草園單果重雖最小,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高,口感佳,果實表面富光澤,品質極佳。機械割草楊梅園的土壤堿解氮含量最高,鉀含量相對較高,其堿解氮、速效鉀均大于80 mg/kg,能滿足楊梅生長需求。但人工割草楊梅園的土壤氮含量和堿解氮含量均較低,速效鉀與有效磷含量高,生產中應注意適當增施氮肥[12]。
可以逐步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結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生物調控:重視植物檢疫,合理栽植密度,保持生物多樣性;農業防治技術:合理整形修剪、實施平衡施肥、加強冬季清園;物理防治技術:網室栽培、燈光誘殺、糖醋誘殺、黃板誘殺[13]。這些非化學防治方式能有效降低楊梅生產過程中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從而降低濫用化學農藥的比例,也能達到防治病蟲草害的良好效果。
在楊梅病蟲害防治中,應該重視高科技新技術的應用,引入大數據分析方法和檢測技術,對楊梅生長過程進行全面的監測,制定相應有效的防治措施[14]。同時,在選用楊梅品種過程中存在著看中產量,忽略抗病蟲品種,應加大研究和開發力度,進一步研發有效防治楊梅病蟲害的藥物和抗病蟲害品種。
在楊梅種植研究過程中,應提高對病蟲草害問題的重視,才能夠解決病蟲草害造成的楊梅產量和質量降低問題。加大對即將采摘上市楊梅、市場流通中楊梅的監督抽查力度。同時加強楊梅產業宣傳,突出品牌優勢,營造安全生產、放心消費的優質產業環境,促進楊梅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