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從學生道德發展維度研究中職學生“三維素質”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主要從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出發,論述如何通過構建考核評價體系,更好的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三維素質”;“道德發展維度”;“評價體系”
一、研究現狀與背景分析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然而由于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著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制度標準不夠健全、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我國職業學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還遠不能達到國家和企業的技能崗位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方案中著重強調,要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要求對學生的技能水平、職業道德修養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與此同時,由教育部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工作規定》也指出,中職學校應從學生的根本需求出發,通過開展有貼近學生興趣愛好的教學與實踐活動、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和職業生涯教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質量意識,為適應融入社會、進入企業和職業生涯的穩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由此可見,中等職業教育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與評價已經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各大學校不斷擴招等因素給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帶來的巨大的壓力。師資力量薄弱,學校條件限制,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等實際困難的存在造成越來越多的中職學生出現專業技能不強、思想品德敗壞、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問題。各類企業在中職學生的招聘工作中叫苦不迭,認為部分中職生遠不能達到社會和企業的用工要求。中職學生基礎成長評價體系總存在的問題已經日益嚴峻。
中央各項文件精神和社會各大企業的實際需要,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促進學生在校的期間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現代的中職學生由于受到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網絡信息的影響,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也越來越多元化,過去主要依靠任課教師、班主任以及文化課考試成績來評判學生的評價體系已經逐漸不被中職學生所接受,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更是不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對于承載教書育人職責的學校和教師,如何滿足學生的切實需求,為學生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校研究基礎
我校作為五星級國家示范公立名校,以創立廣西第一,全國一流的中等職業學校為目標,正全面推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改革,培養有德有才的高質量技能人才。在校內廣泛開展1+X證書培訓、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級、五個一學生特長培養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教育活動。同時,我校還擁有 “天天練”經典誦讀、與中國好聲音欄目深度合作的“唱響理工”校園新星大賽等素質教育品牌活動。在此基礎上,我校引出建立“三維素質”考核評價體系的構想,從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三個維度,即道德發展維度、技能發展維度、特長發展維度,對學生的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考核,而學生的道德發展則是評價體系中的重中之重。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學校的素質教育方式不能夠滿足現代學生的實際需求
素質教育這一理念早在本世紀初就已經提出,然而因為社會發展迅速、教學方式更新緩慢、學校教學資源匱乏、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等原因,素質教育在中職學校的實施還停留在書本教學、形式教育上,不能滿足學生切身需求,無法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要。學生的興趣愛好、根本訴求無法得到響應,導致學生對學校素質教育積極性降低,被迫參加學生組織的各類浮于形式的活動,課余時間被沒有意義的刻板教學浪費,學生的基礎成長受到制約,無法真正的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二)對學生的道德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和評價體系
學校在學生的道德發展方面定位模糊,不清楚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求,設計的素質教育方案缺乏操作性和適用性。而且傳統的學生評價體系主要以考試成績、教師主觀評價為參照,操行分的評定也缺乏準確的數據支撐,學生的綜合素質沒有辦法得到準確的體現。構建新的道德成長評價體系,可以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最終實現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成長。
四、研究內容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研究內容
1.道德發展維度,主要從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來衡量。
結合學校現有資源,調查學生道德成長發展存在的問題和評價體系現狀,對各個專業、各個年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實地教學中開展調查,掌握學校在學生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培養等方面的優點與缺點,確立改進方案。
2.深入學生群體當中,在學校范圍內廣泛開展調查,在學生社團、學生會、普通學生當中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各類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興趣愛好、切身困難和心目中的發展方向。以調查結果為基礎,明確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方向。
3.結合學校“三維素質”考核方案的框架,構建學生道德發展評價體系。
4.調動學校教務科、各專業系部、學生科、團委等部門的力量,為學生道德發展評價體系的實施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人力支持。
5.通過班級試點的方式,對學生的道德發展評價體系的作用進行評估與改進。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
1.結合調查結果,掌握學生的發展需要,設計由“一段自信的自我介紹”、“一首悅耳的流行歌曲”、“一道美味可口的家常菜”、“一項擅長的體育運動”、“一項實用的汽車駕駛技術”組成的“五個一”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案,調動各專業系部的專業教師資源,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培訓。撰寫“五個一”素質養成手冊,發放到全校每一名學生手中,由校領導牽頭,將每一項培訓工作落實到位。
2.廣泛與企業、專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在學校內開展“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試點,建立“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班。將社會中企業里優秀的技能大師引進學校為學生的專業技術學習提供有力支持,真正做到讓學生的技能與企業需求對接。并通過學生頂崗實習、專業技能大賽等方式,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系統的評價考核。
3.聘請專業的心理學專家到校,為全校班主任進行學生心理輔導培訓,落實班主任擔任班級心理輔導員的政策。設立學校心理輔導辦公室、心理咨詢熱線、微信網絡公眾號等平臺,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正確的引導。并通過班級主題班會、學生代表座談會等方式,讓學校領導和一線教師深入學生群體當中,近距離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為學生解決實際的問題與困難。
4.完善學生操行評定體系,依托學校信息化平臺,構建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實時評價系統。把學生日常教學、課余活動的參加情況、班級主題活動、勞動值日情況等內容納入學生操行評價當中去。通過具體的數據幫助教師更客觀更全面的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
5.將學生的道德發展評價體系系統的納入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方案當中,做好頂層設計,憑借我校先進的管理經驗,從上到下發揮各部門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綜合素質養成融入學校工作的每一個角落。
6.成立專門的課題研究小組,由學生負責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領導牽頭,在研究的過程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學生道德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實施后的階段性效果可以改進的方向,通過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系統的對學生道德發展考核體系提供政策上的、科學理論上的支持和保障。廣泛在校內開展試點,通過試點的效果推動改革的普及,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發展考核體系的成效。
五、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1.我校通過學生道德發展評價體系的改革,帶動了我校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首批全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典型案例評選中,我校《校企共管共培“331”“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模型實踐》、《“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的引領之路》兩個案例入選,成為廣西入選案例最多的學校。
2.我校作為首批“1+X”證書制度試點單位,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112名學生順利完成了“1+X”考證任務。這意味著我校“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向前邁進一大步,進一步深化了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從而實現千里挑一學校,萬里挑一學生的育人目標。
3.通過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術基礎發展的投入,我校學子在全區職業教育技能比賽中表現優異,在各大賽項中都有所斬獲,連續多年保持全區獲獎人數第一、獲獎總數第一、金牌總數第一的好成績,很好的實現了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研究目標。
4.通過加強學生心理輔導的師資力量投入和平臺建設,廣泛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我校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在本次新冠疫情中,我校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秩序都井然有序。在學校面積有限、學生人數多密度大、長時間封閉管理等困難條件下,沒有出現任何大面積的學生身體、心理健康問題。
六、結語
文章通過分析現代中職生的特點、結合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在大量理論研究、文件精神、實地調查的支持下,系統分析了學生道德發展評價體系以及“三維素質”考核的重要性。中職學校學生的道德發展面臨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條件等各方各面的困難。科學客觀的構建學生道德發展評價體系,確立學生道德發展的培養方向,是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程耀坤著.基于職業能力的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湖北農機化,2020(03).
[2] 劉敏著.中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總體評價體系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8(06).
[3] 姚英著.構建中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J].教育管理,2019(02).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重點項目《中職學生“三維素質”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編號:GXZZJG2015A002)。
作者簡介:莫耀煒(1992.08- ),男,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團委干事,本科學士學位,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共青團團組織建設、學生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