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路徑進行探究,意在解決傳統思想政治課和專業課出現“兩張皮”,沒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功能的問題,著力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努力實現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引領價值的有機統一,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做出許多重要論述,面對“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和“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兩個根本性問題,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守渠”與“種田”的要求,為在課堂教學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不竭動力。高等教育是人生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不僅僅只是單純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更是培養價值觀念、理想信念、信仰抱負等各個方面。因此,做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重要。
一、高校“思政課程”的教育現狀
(一)思政課程拘泥于課堂而脫離實際,缺乏生活指導意義
前一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聊勝于無的狀態。每個高校所有專業基本都會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課程,但就課程本身的地位而言,部分學校和絕大多數學生都把這門“必修”當做“選修”,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公共課的地位僅體現在課堂之上“出勤率”和考試之中“劃重點”,對教學內容和教育作用并沒有過多關注。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微乎其微。從學生本身來看,除非所學專業和思想政治課程有緊密聯系,否則學生對這一課程在結業后再也不會有太多的積淀和影響。
(二)思政課程教育形式單一乏味,學生缺乏認知共鳴
傳統的思政課程教育主要是以老師單方面的說教為主,很少考慮如何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而學生的人生經驗閱歷又非常有限,對于一些社會深層次問題沒辦法考慮的很通透,理解的很深刻。老師的教脫離了學生的學,課堂教學的成效可想而知。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曝光的校園貸、裸貸、因愛生恨致人傷殘事件,或者大學生渴望不勞而獲加入傳銷組織,癡迷網絡直播想要賺快錢的行為等等,都說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真正深入人心,沒能發揮教育引導和主觀引領的作用。
(三)思政課程教學方式僵化老化,沒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提出,思想政治理的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傳統的教學理念基本上都是教師從完成教學理念的角度出發,只考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聽,學生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未被關注。教師在備課時主要圍繞課本,忽視了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等鮮活的例子和現實生活,事實上學生才是真正的教學主體,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主要依據學生培養質量來衡量。
二、高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在思想認識上不夠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目前課程思政仍然處于自發狀態,有些缺乏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完全沒有達到自覺狀態,有些專業課的教師和學生對開展課程思政無所適從,認為專業課程教學怎么會有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可能,部分專業課教師是熟悉自己的專業領域,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政策理解不夠、學習不足,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深入思考,導致課程思政工作無從下手。
(二)對“課程思政”缺乏系統評價體系,教師的積極性不夠。“課程思政”納入專業課程教育既沒有將其列入教師職業道德考核體系,也沒有將其作為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的指標,對專業課考核機制中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缺乏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全育人過程的考核和評價體系。這就會導致其他專業課教師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不夠重視“課程思政”建設,那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會走過程,無法落到實處。
(三)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融合不夠。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課程思政整體工作中處于主要地位,但專業課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要發揮專業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靈活性、滲透性的特征,鞏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成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但是專業課教師不同于思政理論課教師經過相對規范的培訓,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專業課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沒有深入挖掘身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能結合當前的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共創教育新局面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大思政課教師要在立德樹人、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發揮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一方面要在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同時,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要協同互動,特別是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進一步發揮好在全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指導作用,悉心指導、幫助專業課教師全面挖掘育人元素,有效實現專業知識和育人元素深度融合,推動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思政課程”是專門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程內容主體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重要主張、文化傳承、行為管理等方面來展開。“課程思政”的提出意味著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已經從思政理論課延伸擴展為全部課程,這是落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關鍵因素,是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于人才培養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的重要路徑和現實載體,也是高校培養時代新人的新方略、新方法、新途徑。著力解決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滲透不深入、教師重視不夠和學生認知膚淺的問題,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加靈動多變的方式呈現出來,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提供教育引導作用。
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路徑
(一)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培訓
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徑,其教育成效的高低,與教師隊伍本身的素質水平、業務能力息息相關。針對思政課程教育工作者,作為學科專業老師應該具有相對扎實的功底;因此對他們的培訓應該側重于突破傳統思政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師生互動較少、教學方式陳舊、實踐教學不夠、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等問題。同時,要鼓勵思政課程專業老師創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多關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新趨勢、新動態。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要積極優化課堂教育氛圍,激活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思政課程的“主渠道”的作用,推動學生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學科素養的良性發展。
針對承擔課程思政教育的專業課教師,要圍繞“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側重于對理論基礎和教學理念的引導培養。很多致力于不同學科教育的專業教師,其所熟悉的往往是本專業領域內的知識;而對如何在課程教學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缺乏實踐經驗與深入研究。因此,學校黨委宣傳部門和教務部門應組織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觀摩優秀教師的教學展示,分享開展課程思政的經驗,召開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會,讓任課教師在進行本專業、本課程教育的過程中靈活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粗淺的提及和生硬的灌輸。
(二)建立健全“課程思政”教育的標準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五音難正六律。”在任何一種課程體系或者教育模式的建設中,建立完善一套切實可行、有章可循的標準是至關重要的。而目前在各個學校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中,關于課程建設的標準還沒有形成統一。2019年,教育部黨組出臺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工作方案》,同時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為專業課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各個高校可結合實際,制定適用于不同辦學定位的課程思政教育標準,需要明確專業課教師的備課標準、教學標準、內容評價、教學活動組織、教育成效管理、教育素材的采集和拓展、教育成果的反饋跟蹤等各個方面。通過標準化的建立,讓各個學科任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目的明確、思路清晰的開展教學活動,并逐步優化課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互配合機制
思政課和專業課各有各的體系,“課程思政”不是其他課程思政化,不是要改變專業課的性質,也不是讓專業課教師在進行專業課教學中去講思政課教師要講的內容,而應是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那樣,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之中。
(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體制機制,在考核和激勵機制上制定具有權威性的規范制度和文件,進一步明確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具體做法和要求。一方面對教師的工作執行情況、教育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進行評價督導;一方面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理論信仰、道德品行和行為習慣等進行跟蹤和反饋。在一定范圍內推薦“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育人優秀課程和優秀教師,在職稱晉升和年終考核上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五、結語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強高校思政工作高度重視,對辦好思政課、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寄予厚望,面向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對推動社會思潮的良性發展,激發廣大青年的愛國熱忱,促進社會和諧等都有極其重要作用。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前沿陣地,應當積極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使大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習近平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陳會方 秦桂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9(09):53-55
[4] 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5] 董鳳.“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專業課教師職業發展路徑探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02):45-47.
作者簡介:梅宏濤(1990.01- ),男,回族,河南新蔡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