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照祥
摘 要:小學教學中,語文是基礎性學科,學生可以從中學習一些語文知識,同時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學好語文學科,也是為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同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以及交流的能力。基于此,首先闡述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論述了新課程標準下保證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一、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活潑好動是其主要特點。基于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營建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相應情境中體會語文知識,學習相關語文技巧,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更加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收,達成教學目標。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對語文教材深度挖掘,以更好地對知識進行延伸[1]。新課標中明確表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從學生充滿興趣的活動入手,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二、充分發掘學生潛力,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從而傾情投入到學習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中獲取更多語文學習技能,以拓寬自身語文知識面,推動學生的綜合成長。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推進,小學語文教學也要做出相應改進,以與新時代的教育特征相契合。作為教師要使自身的主導作用得以真正發揮,力爭提升語文教學水平[2]。例如,教師在講解《陶罐和鐵罐》一課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可以順暢地并帶有感情地對文章進行朗讀,利用自學或是互助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文章中的陌生詞匯加以掌握。從陶罐與鐵罐的對話內容以及對話中的神態,學生可以發現鐵罐的傲慢與陶罐的謙遜,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了解到要學習他人的長處,直面自身短處。學生通過對文章的自主閱讀,掌握了文章所傳達的含義。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說:“性格溫和、謙遜的陶罐遇到了無理而又傲慢的鐵罐。同學們可以和同桌之間展開對話,一人飾演陶罐,一人飾演鐵罐,認真體會文章內容。”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上臺表演,以鍛煉他們的表現力。
三、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方式
要想保證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效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秉持“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面對所有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以及學習能力的不同,采用差異性的培養策略,保證所有學生都可以取得良好進步。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創設層次化的課堂教學內容,以滿足各種水平學生的基本需要,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小學語文教師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教師應該不斷探求與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方法[3]。例如,針對那些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他們一些拓展性訓練,對他們加以鼓勵,讓其勇于探索與創新,學習相關語文知識,從而實現自身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針對那些語文能力相對偏差的學生,教師不可以放任不管,需要給予他們適當關愛,輔導他們學習相應的語文知識,保證他們基礎知識的扎實程度,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科的重視度,從而主動加入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提升自身語文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拓寬學生的視野
現如今,多媒體技術普遍應用于各行各業中,教育事業也不例外。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這樣課堂教學會更加具有趣味性,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得到有效激發,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另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制作相應課件,形成對教學過程的簡化,提升教學質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讓學生的視域變得更加寬廣,以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例如,在講解《頤和園》一課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相應的課件,向學生呈現頤和園中一些美好的景觀,以形成對學生強烈的吸引,之后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詢問學生是否參觀過頤和園。可能有的學生沒有去過,有的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在假期中觀賞過頤和園,這時教師便可以讓那些去過頤和園的學生講述一下自身的體會。然后教師可以順利導入該節需要講解的內容,向學生介紹頤和園,深化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較為舒緩的音樂,使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閱讀文章,理清作者觀賞的順序,思索作者是如何描寫各處景觀的。
小學語文教學的有序開展與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其具體開展中必然存在一些困難,在這些困難面前,教師需要秉持“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攻堅克難,創新教學方式。只有不斷做出改進,勇于創新,才能有力保證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丁淑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29):151.
[2]唐美文.新課改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觀察,2019,8(17):103,111.
[3]譚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2):14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