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鶴
讀寫結合可以說是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通過讀寫結合,旨在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提高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當前小學生閱讀寫作綜合能力低下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可能紛繁復雜。單從對讀寫結合教學理念的理解與實施角度探因,筆者認為,不外乎兩大因素:一是對讀寫結合“目標維度”把握不到位;二是對讀寫結合“課堂實施”不到位。因此,如何準確定位讀寫結合的目標維度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必須從詞語的積累與運用,語言表達方式的領悟與習得,思維邏輯的關注與訓練,文化思想的把握與培養四個維度綜合考慮。這四個維度既有層次梯度又相互融合、螺旋上升,必須結合文本特征、學段要求等,有所側重又不失時機地予以落實,這樣讀寫結合才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從詞語的積累與運用邁向語言表達方式的領悟與習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以及第二學段關于“閱讀”的目標與內容中都指出“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而在關于“寫作(或寫話)”中則均指出“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用詞妥帖只達到文從字順的層面,而語句通順則是更高的一個層面。因此,到了第二學段,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累課文中的“精彩句段”,第三學段則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提出的“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
小學語文課文文質兼美,大都是名家典范之作,往往隱藏著各種各樣典型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時,作者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往往又會改變慣常的語言結構模式,創造出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小學生受年齡等因素限制,不容易關注到,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聚焦語言表達方式,感悟語言表達的精妙;引導學生從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邁向主動積累精彩的句段、了解巧妙的謀篇布局。最緊要的是,創設“寫”的情境,運用“寫”的規則,進行“寫”的實踐,在模仿中遷移,促進語言的內化,形成語用能力。毋庸置疑,要提高讀寫結合的效果,必須從“詞語的積累與運用”邁向“語言表達方式的領悟與習得”。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統編版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筆者以第二自然段的教學為例。本段教學,不少教師一定會借助“五光十色”“瑰麗無比”“交錯”等詞讓學生體會海水的美麗,甚至讓他們用“交錯”寫一句話。但依據第二學段教學目標,本文重點應進行片段讀與寫的訓練。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聚焦本段采用的總分關系句式及因果倒裝句,在讀中領悟表達方法,體會表達精妙,并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習得這兩種構句方式。
二、從語言表達方式的領悟與習得邁向思維邏輯的關注與訓練
教育專家常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若思維嚴謹,語言自然縝密。《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就明確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語文學科對于思維的發展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有其與眾不同的方式。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與任務,教學中,教師要指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在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既要引導學生學習領悟語言表達形式的精妙,也要感受其內在的邏輯性,結合學段要求,使學生逐步習得構句、構段、構篇中的各種邏輯關系,并在語言實踐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和諧發展。因此,筆者認為,要提高讀寫結合的效果,就必須從“語言表達方式的領悟與習得”邁向“思維邏輯的關注與訓練”。這兩者,應是有機結合,互為促進的。
還是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二自然段的教學為例,怎樣使語言和思維實現和諧的發展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這段文字內在的邏輯性。其一,可以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把這三句話連起來說一說,在對比中認識并體會因果倒裝句的邏輯關系及表達效果。其二,將“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與“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這兩處語句的順序對調,進行比較,體會到下句是對上句的承接。其三,將“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語句打亂顏色詞順序,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到文中的顏色是由深到淺。在此基礎上,通過一遍又一遍地讀,將課文經典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精密的邏輯性納入學生的語言倉庫和內心深處。教師可精心設計引讀,并通過引語:“西沙群島的海水太美了,作者這樣寫道——”“接著,作者抓住顏色由深到淺地具體寫——”“更神奇是——”“究其原因,原來——”“怪不得從海面上看——”讓學生在讀中充分感知,這段話中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之間都聯系得非常緊密。在此基礎上,再創設語言實踐的情境,就可以促進學生語言與思維的和諧發展。
三、從思維邏輯的關注與訓練邁向文化思想的把握與培養
行為派心理學家認為:思想是無聲的語言,語言也就是有聲的思想。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課文語言的精彩、寫法的精妙、思維的嚴謹,還要讓學生讀出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深刻而又獨特的立意之美,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因此,筆者認為,讀寫結合的最高境界是從“思維邏輯的關注與訓練”邁向“文化思想的把握與培養”,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走向有創意的表達。
還是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二自然段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習作的時候,要圍繞一個意思寫”,那么,怎樣結合第二自然段的仿寫,讓學生寫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呢?筆者認為,首先,通過課文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到:本文作者分別從海水的美麗、海底多樣的生物、海島上眾多的海鳥三個方面,具體介紹了西沙群島的美麗風景和豐富物產,表達了對祖國海疆的贊美與熱愛之情。在課后進行的讀寫實踐中,教師可利用教材提供的小練筆,亦可另辟蹊徑,引導學生將觀察的視角投向自己去過的大海,引發思考,同時學會說真話、吐真情。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學生:你們見過大海嗎?說說你們見過的海水。結合學生的發言,適時出現被生活垃圾污染的海面場景,引發學生探究與思考,激發學生保護大海、保護環境的思想感情。
總之,立足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從詞語的積累與運用,語言表達方式的領悟與習得,思維邏輯的關注與訓練,文化思想的把握與培養四個層面入手,層次性、螺旋式、整體性地推進讀寫結合,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思維、思想的和諧發展,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國貨路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發展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背景下的高階思維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19-37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