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曉瑜
古詩文集中體現了漢語言高度和悅的視聽美、凝練獨特的結構美、深刻悠遠的意蘊美,它無疑是學生接觸經典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但在古詩文教學中,仍存在注重詞句翻譯、強調死記硬背的枯燥單一的淺層次教學現狀。如何多管齊下還原古詩文魅力,讓學生親近古詩文,厚植經典人生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鏈接生活,想象飛揚悟詩文
古詩文與現代生活存在著時空間隔,學生對于某些詩文的理解遇阻情有可原。但只要引導學生尋找到生活中的契合點,通過想象,讓靜止的文字化作動態的景象,必將使遙遠變得親近,使抽象變得具象。
如執教《秋思》時,有學生對詩人張籍身處繁華的洛陽,眼里卻只有蕭瑟的秋風感到費解。“請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你們的看法。”教師將這一“燙手的山芋”拋給學生。一番思索后,有的學生認為,秋風中,枯木搖擺,北雁南飛,蕭瑟之景更容易勾起孤寂的詩人思鄉的愁緒。還有的學生說,自己才參加為期一周的封閉式夏令營,就忍不住想念爸爸媽媽。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常年在外的張籍對家人的思念肯定早已濃烈得化不開了……在師生、生生的相互喚醒下,“為何獨見秋風”迎刃而解。學生展開想象,豐實了“意萬重”“又開封”的畫面,他們禁不住為詩境而感慨,為詩情而動容。由此可見,合理鏈接生活,拉近了學生與古詩文的時空距離,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想象中融入詩人的內心世界,從而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
二、資料助力,理趣思辨厚根基
在課堂上適時地鏈接詩人生平、時代背景、傳統典故、名家點評等豐富多元的資料,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之效。這些資料不僅能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在理趣思辨中提高對古詩文的審美和鑒賞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驚嘆古詩文博大精深的同時,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如在理解《馬詩》的詩意后,教師若直白告知學生本詩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詩文學習必然形同嚼蠟,索然無味。教師將二十七歲便英年早逝的“詩鬼”李賀偶遇千里馬遭冷落的背景故事和他年少得志、舉仕無門、從軍無路的人生經歷等制成微課加以動態呈現,于是,在資源的助力下,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不僅輕松讀懂了托物言志的寫法,還觸摸到了古詩文背后涌動著的李賀建功立業的渴望和懷才不遇的悲憤。此時,學生學到的不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豐盈的文化底蘊。透過一首詩,讀懂一段人生,走進一部歷史,這獨特的體驗,定會讓學生迷戀古詩文,期盼開啟下一段的探究之旅。
三、潛心吟誦,含英咀華品詩情
吟誦讓古詩文在音韻流轉中化作“可觀可感”的影像,學生在“情動而辭發”中親近文本,體悟古詩文的音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教師可巧妙運用男女生分讀、打擂讀、和讀、配樂讀、吟唱等多種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興趣。
如在教學《伯牙鼓琴》一課時,筆者先通過范讀和學生自讀,讀出節奏,讀出文言文悠遠綿長之韻。再通過同桌對讀,讀出高山流水之象,讀出知音和悅之美。然后再通過或低沉、或激昂的個性化展示讀,將痛失知音的伯牙絕弦之決絕,終身不復鼓琴之悲壯讀出來。最后筆者巧妙地將課后“資料袋”串聯成歷史長河中的五個知音文化節點,以電影蒙太奇式的手法,一幀幀還原故事場景。在古風樂曲的伴奏下,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古文,這千古傳唱的知音文化被學生演繹得蕩氣回腸。學生在讀中有悟,在悟中促讀,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四、遷移拓展,學以致用傳經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語文課程準確定位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教師只有找準切入點,進行古詩文的遷移拓展,促使學生主動學以致用,才能讓古詩文成為涌動的活水,使之不僅是“收藏品”,還是“日用品”。
1. 以詩解詩,一箭雙雕。在古詩文解讀中拓展相關詩詞,往往不僅可以“達意”,還有“傳神”“傳情”之妙,更富意蘊與情趣。
如在理解《山居秋暝》一詩“隨意春芳歇”中的“春芳”是什么意思時,執教者不是生硬地解釋詞義,而是另辟蹊徑,引導學生以詩解詩:“在老師眼里,春芳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在你的眼里,春芳又是什么呢?”“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薄斑t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薄包S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币痪渚浯阂鉂鉂狻⒒ㄏ闼囊绲墓旁姀膶W生的口里說出來,可以看出,學生不僅理解了“春芳”,還將它讀成了一幅幅如畫的春景圖,讓詩意課堂無限曼妙。
2. 巧設情境,古為今用。統編教材增加了古詩文比重,建議教師們通盤研讀,并結合課外古詩文,將之按同主題、同作者、同寫法等進行分類整合,巧妙地創設跨越時空的語用情境,引領學生調動已有的古詩文儲備,在古為今用中切身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度和廣度,豐厚文化積淀。
如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恰逢清明節,交流革命先烈檔案卡后,筆者請學生在網絡祭奠時用一句古詩文來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敬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薄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吟誦經典詩文,贊嘆英雄氣概,道盡心中無限的敬仰。再如,教學六年級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時,學生們紛紛自發地引用送別詩來表達不舍與祝福,于是筆者提議他們制作詩配畫的書簽,并互贈、互評。可見,古詩文也可傳情達意,經典也能點亮生活。
3. 靈活創編,其樂無窮。教師要善于挖掘古詩文中的語用訓練點,引導學生發現言語特點,拓展相關內涵,舉一反三,遷移內化,在大膽創編的言語實踐中,讓精妙語言為我所用。
如領悟了《夜宿山寺》中夸張寫法之精妙后,教師鼓勵學生展開大膽想象:“此時,你就是詩仙李白,站在這寺廟的高樓上,除了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一伸手還可以……一抬頭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并提煉成五個字,學生興趣盎然,“手可攬桂月”“手可撫銀鉤”“頭可觸云霞”等佳句信手拈來。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教師積極點評后,再順勢引導學生看圖說說天上可能有誰,在干什么。學生創編第四句更是“小菜一碟”,“恐驚宮中兔”“恐驚嫦娥舞”“恐驚搗藥兔”自然生成。當將創編的詩串聯起來整首吟誦時,學生們搖頭晃腦,聲音間流露喜悅,此時,課堂成了他們展示自我的舞臺。
綜上所述,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生活、資料等進行多維鏈接,借想象、吟誦和思辨,讓情趣與理趣齊飛,并通過遷移拓展,挖掘語用之美,讓經典古詩文潤澤學生的心靈,融進學生的血脈,讓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同構共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