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珠
【摘 要】 小學階段的數學主要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促進他們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為主。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著重關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思維,并由此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本文基于小學階段課堂教學的特點,結合小學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思維特性,探究分析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解決問題? 解題思維
新課程教學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講究的“解題教學”,就是需要教師在即引導學生熟知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將所學知識概念融入實際生活環境中。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熟知數學問題中的問題情境,并且可以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有效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熱情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教材中所出現的大部分數學問題,都能夠與我們日常實際生活場景相互結合。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日常生活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深化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探究欲望。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數學教材內容與日常實際生活環境的相互融合,可以有效地將學生帶入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情境中,促使學生開展自身的想象和思維,去尋求答案所在。問題情境的教學過程主要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所在情境—探究解題方法—解決問題—反思解題思路并形成總結。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解決完問題后,需要將解題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并形成一定的解題思維,這樣在后期如果遇到相似的問題情境便可以應用相似的解題思維進行思考和探究。
如,在學習《比較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給出一組圖形,并以此提出三個層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這三個層面的問題分別為:第一層以理解教材概念知識為主;第二層以總結概念知識中的邏輯性為主;第三層以概念知識為基礎解決實際問題為主。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解決第一層問題:結合教材內容,你能找出哪些圖形的面積相同嗎?具有一定的數學基礎的學生解決第二層問題:在找出相同面積的圖形和不同面積圖形后,我們可以得出什么規律呢?數學基礎較好并且具有一定探究能力的學生解決第三層問題:我們得出規律后,將如何應用在日常實際生活中呢?三層問題層層相扣,相應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求制欲望且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
二、展示思維邏輯的過程,優化學生思維邏輯結構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答相應的數學問題,并且還需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形成思維縝密,探究心理細密的優秀數學品質。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需要激勵學生勇于將自己的思維邏輯過程展現出來,進而從學生的思維方式中尋找不足點和發光點,幫助學生優化不足點并且強化發光點,進而在實際運用中強化自身的思維邏輯結構。
例如,教師在進行北師大版小學數學課程《分數乘法》的教學過程時,在講解基礎概念知識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問題為:五(二)班一共有54名學生,其中男生人數的占比為九分之六,其中男生群體中有六分之四的人喜歡籃球運動,那么五(二)班一共有多少男生喜歡籃球運動?此題雖然有只有一種解題列式,但是具體的計算方式可以分為兩種。教師引導學生讀清題目意思后進行思考,之后可以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1舉手后回答:我會先計算出五(二)班的具體男生人數,再計算男生中具體喜歡籃球運動的人數;學生2舉手后進行回答:我會先計算出男生中喜歡籃球運動的占比,然后再用全班人數乘上該占比便可得出。學生紛紛舉手表述自身的解題思維,大部分都與以上兩個學生的解題思維不盡相同。其中不乏有對第二種思考方式表示不明白的學生,教師在收集學生意見之后重點對第二種解題思維進行講解,這樣的計算方式不僅可以通過劃分將分數進行化簡,并可以優化整數乘分數的過程,也是一種簡單快速的解題思維。
三、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優化自身解題思維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解題教學主要目的不在于解決問題本身,而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和分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和邏輯,并且從中感悟出思想情感上的真諦。解決數學問題,真正的方法不在于解出問題答案,而在于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這樣才可以從本質上對問題進行解答,從而在去應對相同性質問題時才能迎面而解。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實際問題時,出現了這種現象:有一個方形泳池四周都擺著花盆,一條邊上有花盆5個,并且每個頂點都有擺著花盆,那么請問泳池周圍一共有多少花盆?大部分學生根據慣性思維得出一個大眾化答案:因為方形有四條邊,因此一共有花盆4×5=20個花盆。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動手畫出方形每邊4個花盆的情況,學生便可以發現原來每邊4個花盆情況下總花盆數才有12個。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為什么實際總數量要比計算的數量少這么多?學生返回去再觀察所畫的圖,可以發現原來計算錯誤的原因是因為原先的計算思維會將四個角上的花盆重復計算兩次,因此多算了8個花盆。由此可以發現,其實在學生得出基本計算答案后,需要引導學生反思計算過程和結果,對自己做出客觀評價,并結合同學和教師的評價優化自身的思維漏洞。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解題教學。在設置解題教學過程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制定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能夠在提升解題能力的同時,優化自身的解題思維,從而實現高效課堂學習。
參考文獻
[1] 張占雄.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培養的多方位探討[J].求知導刊,2020(18):47-48.
[2] 劉大紅.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討[J].成才之路,2019(2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