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昱
【摘 要】 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實踐活動融入數學教學中,勢在必行。把數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地學習,是學生學習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
【關鍵詞】 實踐活動? 探究? 應用? 參與? 體驗? 適量適度? 培養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實踐與綜合應用”將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交流,解決與生活相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有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內容的理解,體會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時,如果僅靠聽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是動手操作,可以達到90%以上,兒童在孩時自己親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終身不忘。
皮亞杰曾經說過:“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指尖上的。”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實踐活動融入數學教學中,勢在必行。把數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學習,是學生學習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那么怎樣在小學數學中運用實踐活動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在進行實踐活動時,要重探究,重應用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要把獲得的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并在實際生活中鞏固它、發展它,這是一個不斷對所學知識深化的過程。所以數學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理解知識,還要引導學生自覺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設計的實踐活動應該為“解決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是“自己和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例如:我在執教《密鋪》這一節時,首先讓學生課前調查不同的地磚圖案,然后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接著又借助于圖形卡片讓學生動手拼擺地磚的密鋪,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合作探索,并最終找到了可以密鋪圖形的特點。當若干個正多邊形的角集中在一起時,這些角度數的和正好等于360度。接下來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學生動手拼擺出美麗的密鋪圖案。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于全課,使學習的知識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重過程,重參與
關注過程,就要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人人都主動積極投入其中。例如:米和千米的單位換算,一般在教室上課,教師主要是通過米尺的演示,告訴學生這是1米,有1000個1米就是1千米。學生可以理解知識,但是感受不深,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常常會出現3米=3000米的錯誤。對此,如果讓學生到實地考察,就可以避免這類錯誤。學生沿著操場的跑到走一圈是100米,當學生看到這樣大的操場走一圈僅100米,這樣對100米的認識已有一定的形象。接著,又讓學生沿著操場走3圈,問學生:“現在共走多少米?”“那么走1000米應該走幾圈?”在這一活動中,通過觀察及實地行走,學生對1000米的認識是極其深刻的。
三、重方法,重體驗
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掌握方法,形成應用意識。在數學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對于“千克”的認識,學生可以通過“稱一稱”“抱一抱”“掂一掂”的方法來體驗。也可以在學生學完統計表之后安排一個實踐活動,讓三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利用課后,到某路上去收集某一時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張統計表。學生自己通過收集數據,自己整理數據,自己制作統計表,既可以鞏固統計知識,又感受到了統計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實踐活動的內容要有選擇性
實踐活動并非應用到數學中所有的內容。它只是一種學習的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并能用數學的語言、符號進行表達。例如:我在執教《面積》這一節課時,就先用一個橘子皮作引入,摸一摸橘子皮的表面,怎樣把它的表面展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剝一剝,感受到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面積。然后又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面積的含義。像這樣有關幾何空間圖形的特征,推導面積、體積公式時,利用操作實驗法使它們等積變形。一年級剛接觸到10以內的數、20以內的數,可以擺小棒,把抽象過度到具體,便于理解。還有就是統計及概率中的內容都可以。例如:在教《條形統計圖》,可以先讓學生統計班里喜歡羽毛球的同學有哪些?跳繩的有多少?打籃球的有多少?打乒乓球的有多少?學生收集統計后,再進行整理,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用統計圖畫出來表示。
五、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最好向導和老師。動手實踐是小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好動的天性和喜好表現自己所思、所創的欲望。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夠針對數學學習的內容和實際,精心組織、設計富有童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親手操作、實踐、親身經歷和感受,在動手、動腦操作中自己探尋、獲取知識,并從中體驗其中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激發和挖掘,抽象的思維活動也就有了實現的基礎和內驅動力。例如:在學習分數時,讓學生用圓片、長方形、正方形等紙片自己動手折一折、畫一畫,表現出他們想得到的分數。再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秒是一個很抽象的時間單位,教師單一地講,無法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在教學中,可以用拍手、跺腳等肢體動作來讓學生感受1秒鐘持續時間的長短,在10秒內最多能寫多少個數字,在30秒內背乘法口訣、做口算題、寫生字、讀課文、跳繩等,讓學生在這些操作活動中,真正感受“秒”這一概念。
大量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開展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學具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經歷、探究、猜想驗證等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手腦并用,興趣盎然,學生的思維在動手操作中得到升華,活躍的課堂在學生“手指間”悄然進行。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成長!
參考文獻
[1]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新課理念與創新.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編.新課程與學生發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