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遠
【摘 要】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經千年經久不衰,這不僅是中華兒女的根,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魂,更是我們各族兒女長久以來的精神支柱。那么作為語文教師就要肩負起民族大任,進而在教學中為學生傳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更要為學生傳遞本土傳統文化,以保證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增加民族認同感,使學生對鄉土產生濃濃的熱愛。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課堂? 文化意蘊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開始走向了國際化發展道路,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怎樣有效提高孩子的家國意識,怎樣使孩子對自己的家鄉產生熱愛,如何有效地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這些問題都需要廣大語文教師認真思考,進而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保證學生能夠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筆者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總結,并針對莆陽特色民俗文化教育進行論述,希望可以為廣大語文教師的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幫助。
一、接近傳統文化,體悟文化意蘊
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都開始重視起了愛國教育,同時也在教學中不斷地滲透民族文化教育,進而提高學生的家國意識,避免學生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受到外來文化影響。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根據當地的民俗文化以及特色,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能夠產生對鄉土的熱愛。所以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教學時,就可以為學生進行課程教學拓展,為學生整理一些當地的詩詞歌賦來引導學生。比如郭沫若憲政的《途次莆田》就是一個經典教育詩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當地民俗文化教育時,就可以將這首詩詞整理出來并對學生進行展示,從而幫助學生對鄉土文化進行深入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詩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郭沫若先生的生平,使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系統的教學來接近傳統文化,并在傳統文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蘊,同時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親近傳統文化,營造文化氛圍
(一)實踐滲透傳統文化
無論是哪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實踐教學都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對所教授的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同時保證學生能夠對知識產生更加明確的認識。因此,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就可以適當地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并對學生傳授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使學生可以對民俗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就拿莆陽地方風俗習慣來說,教師就可以利用傳統的風俗習慣對學生進行教學,在莆陽當地有很多民間音樂。例如:“十番”“八樂”“大鼓吹”,并且北宋的蔡襄也曾經作詩贊嘆到“庭有美音非獨樂,會當炎暑自多風。”由此可見莆陽本地的民間音樂具有突出的特點。那么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整理一些資料,或是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親自來演奏音樂,進而加強學生的文化體驗,使莆陽當地民俗文化能夠真正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保證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到民俗傳統文化。
(二)生活實例中滲透傳統文化
當前階段,學生的性格特點非常突出,這就導致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摩擦,當出現摩擦后同學關系往往會惡化,嚴重影響到了學生之間的感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并在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教學。在莆陽當地有著“道歉釋嫌掛紅布”的傳統民俗習慣,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傳統文化滲透,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了解到傳統文化學習的意義,讓學生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引導下能夠對生活產生正確認知,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保證傳統文化可以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幫助。
(三)拓展教材滲透傳統文化
無論哪一階段的語文教學,課外閱讀書籍都是學生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時,就可以為學生推薦《莆陽比事》這本書,進而在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家鄉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對家鄉產生不一樣的看法。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為學生設立學習目標,并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延伸教學,使莆陽的歷史能夠為學生帶來一定幫助,教師還要讓學生在閱讀后寫下感悟,從而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三、結束語
其實莆陽傳統民俗文化中還有很多帶有教育意義的民俗習慣,并且很多民俗習慣也對學生的發展有著很大幫助。所以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就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以保證學生能夠在語文課程學習中有所收獲。與此同時,地區傳統文化的弘揚還需要教師不斷的努力,才能夠保證傳統文化被充分展現出來,所以希望廣大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時,一定要深入探索文化精髓,進而為學生整理出更具教育意義的教學內容,使傳統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 黎小燕.讓語文課堂閃耀傳統文化光芒[J].教育界:綜合教育,2019(5):69-70.
[2] 段曉莉.高處著眼細處著手——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落地生根[J].語文課內外,2018(31):4.
[3] 楊華清.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校園,融入語文課堂[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8(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