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子純
摘 要:新媒體時代,協調好社會、技術發展與個人隱私保護的關系,有效地保護隱私,是需要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隱私泛化不利于社會價值、公共利益的實現,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必須通過確立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安全與秩序價值優先、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優先、約定義務的誠信價值優先來更好地實現隱私保護。
關鍵詞:新媒體;隱私泛化;原則
中圖分類號:D922.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9 — 0108 — 03
隱私是指個人在日常活動中不希望為人所知或不想公開的具有個人秘密屬性的行為和想法。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隱私保護面臨著與傳統媒體時代不同的技術環境、社會環境。法律如何界定隱私,協調好社會、技術發展與個人隱私保護的關系,有效地保護隱私,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新媒體時代隱私泛化的背景
隨著新媒介前所未有地觸及社會生活、私人生活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個人隱私內容的拓展、形態的豐富,社會層面的隱私權意識變得更為自覺強烈,與此同時,被新媒體全方位覆蓋的日常生活中個人隱私的自守能力也更為弱勢。與傳統媒體基于明確的有組織的把關人職責所生成的公共傳播內容不同,新媒體是“用戶中心一弱把關”的自由分享傳播模式,它以碎片性的個體生活經驗為起點,公共話語與私人話語的界限模糊,而個體生活經驗總是伴隨著人的活動、私人交往、私人生活習慣、私人感情體驗等個體生活信息,它和人們日常所理解的“隱私”有著天然的關聯。這就使得本屬于專業領域的隱私問題轉變為社會公眾普遍關注并爭論的公共話題,而這種爭論往往各取所需,法律范疇的“隱私”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在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泛隱私”觀點在學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種觀點認為,隱私有著包括個人信息在內的豐富內涵,有學者指出:“凡屬于自然人自身私人生活范疇,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內容皆屬隱私范圍,包括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私人空間、身體隱私、生命信息,等等。這些都屬于隱私權保護的范固。”〔1〕有學者列出了九類屬于私人生活安寧或個人信息秘密的隱私事項:姓名、肖像、身體形態、住址及住址電話,性生活,財產狀況,通信、日記及其他私人文件,家庭成員一般的社會關系,其他純屬私人生活范的個人信息。〔2〕還有學者進一步對隱私內涵予以陳述,認為隱私包括個人生活安寧及個人私密,在個人生活安寧范疇中,又包括物質空間里的安寧(如禁止非法侵入住宅、非法搜查他人的私用物件,禁止偷窺錄拍更衣室、洗手間)、精神空間里的安寧(如電話、郵件、短信推銷或騷擾,公共場所安裝攝像頭監視),個人私密則包括了個人身體私密(如擅自公開、利用他人性感寫真、大尺度照片、健康檢查資料、醫療信息)、生活秘密(如偷拍、監視他人日常生活,調查、跟蹤他人的日常安排與行蹤,、散布私人通話記錄、擅自公開他人婚戀、婚育、婚外情、夫妻或親子關系糾葛)以及個人身份、財務信息等。
總之,這種將隱私泛化的理論主張,凡是違背主體意愿公布個人信息與事項,都屬隱私侵權行為。而且,隱私主體在將個人信息或事項向特定個人或群體披露后,對其他個人或群體仍然享有隱私權,只要其他人未經該隱私主體許可擅自公布,仍然構成隱私侵權。
二、新媒體時代隱私泛化的弊端
新媒體進入人們的生活是人類科學發展、社會進步的結果,代表的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文化。如果隱私泛化,新媒體涉及的部分相關內容的分享被限制,那它所對抗的實際上是一種進步的社會文化因素,會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為:
(一)隱私泛化會造成法益與社會價值的沖突
隱私作為人類基本倫理價值,對它的保護與否,既不僅僅是出于個人的愿望也不單是立法者自身的意志。公意與眾意是隱私權最為關注的。因此對其進行保護的法律考量就在于要體現出社會共享的價值。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擁有了發布信息更大的自由。擺脫了在傳統大眾傳媒中被動接收信息的地位,其在日常交往、學習工作中所涉及到的隱私不可避免的會與個人利益產生某種聯系,因此如果隱私泛化,其所產生的不合理保護,不僅可能會損害他人或社會的合法利益,甚至還會影響到法律所要倡導的價值取向。例如政治環境方面,民主政治成果鞏固和政治法治進程加速的保障條件之一就是遏制公權力專橫、腐敗,網絡成為制度性反腐的極為重要的輔助手段,而權力蛻變與私人生活狀態密切關聯。近年來,頻繁曝光于網絡媒體的官員腐敗墮落丑聞已經反復證明了隱私保護限制的必要性、迫切性。人文環境方面婚戀家庭私生活領域里喪失道德底線、榮辱顛倒現象一定程度地存在于普通人的生活中,對人性丑的放縱使得道德和法律所要求的公序良俗、羞恥心面臨失守的危機。隱私權對這類私生活的無原則保護不可避免地導致法益與社會價值沖突。
(二)隱私泛化不利于公共利益的維護
隱私作為人類的一種本能,是維系社會基本道德理論所必需的,同時隱私又具有社會性,個人的一些行為、信息及事項與公共利益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當前“隱私”泛化的一個主要弊端就在于人們忽視了對“隱”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的評判。
隱私本質上固然包含了當事人“隱置”的主觀愿望與心理感受,但這種對私性事項與信息隱而不宣的“主觀愿望”并非完全獨立于他人與社會,隱置心態是否具有正當合理性,是理性把握隱私邊界的關鍵因素之一。當下被泛化的“隱私”更多指向私人性或個體性事項或信息本身,忽略了“隱”的合理性與正當性。而“在一個非常有秩序的社會,隱私權和媒體的權利都要受到保護,當兩者沖突的時候,應當在這兩個都非常重要的人權之間劃一條界線出來。言論自由權與名譽權同屬憲法保護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其保護并沒有一個簡單的順位,應遵循利益衡量原則,把網絡環境中的兩種權利的價值置于社會的整體背景之下綜合考量,判斷應向哪種權利傾斜。“公共利益是隱私權行使的邊界,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隱私權,法律應當適當克減。”〔3〕恩格斯曾指出“個人的隱私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但個人隱私與最重要的公共利益一政治生活發生聯系時,個人隱私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私事,而是屬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再受到隱私權的保護,而應成為歷史記載和新聞報道不可回避的內容。”〔4〕如某個影星的銀行財務往來情況,通常狀況下應屬個人隱私范疇,但若關涉是否依法納稅、是否從事非法交易等事項,就應當受到限制。因此,不應將隱私泛化,否則不利于公眾利益的實現。
(三)隱私泛化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
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對傳統的隱私范圍發生影響。“在隱私權問題上,雖然依賴政府的強力手段可能是持久保護公民隱私的真實有效的途徑,但技術可以彌補市場和法律的缺陷,強化代碼與法律、行業規范與市場調節之間的相互配合。”〔5〕網絡的發展使得私人話語獲得了極大解放,而這些私人話語如果按照傳統的隱私理念去衡量的話,很多都是屬于隱私范疇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機械地按照傳統媒體環境下的隱私保護理念,將這些話語定為隱私的話,那在現實的司法實踐中既無法有效執行,也是對網絡媒介特有的帶給人們的分享功能的部分否定。
法律規則要有生命力,一方面是它要符合人們的意愿,另一方面它還要有“應當意味著能夠”的實際適用性。隨著技術的發展,隱私泛化必然會與技術在社會中的廣泛運用發生對抗,而技術的使用具有強大的社會性,對抗的結果就會使隱私保護中的“應當”失去在社會中的“能夠”的執行力。這意味著制定規則一定要符合社會關于一般正義原則的標準。“法治所要求和禁止的行為應該是人們合理地期望去做成不做的行為,不能提出一種不可能做到的義務”“那些制定法律并執行法律的人的誠意必須得到要服從這些規則的人們承認。如果懲罰的責任不是正常地限制在人們做或不做的能力范圍之內,這種責任便成為加于自由之上的不可容忍的重負”。〔6〕網絡信息等傳播技術的智能化帶來的是技術運用的大眾化。技術在網絡社會中所觸及到的社會、個人生活的深度與廣度是前所未有的,這也是它的特點也是優勢。技術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大的進步,其推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技術帶給人們的生活的快捷與方便。因此,在社會生活日益媒介化時代,私法需要進一步完善,給個人信息的擴散以適當的包容,社會的發展需要已有的隱私法律保護做出相應的調適。
三、新媒體時代隱私泛化問題的解決思路
新媒體時代,隱私主體要實現隱私這一利益,就必須處理好隱私與其它利益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放棄隱私人格利益獨占性。具體地說,新媒體環境下我們解決隱私泛化問題需要注意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安全與秩序價值優先
隱私信息在世界上任何都不可能受到法律絕對保護。美國的“斯諾登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2018年1月22日,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有記者問馬云,如果中國政府想到阿里巴巴來查閱用戶信息和交易數據,你會怎么辦?馬云表示,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但是任何國家的政府如果是為了比如打擊恐怖主義、打擊犯罪的需要,來阿里巴巴查閱數據的話,我們肯定會配合和支持。但如果不是出于這種目的,我們是不會支持的,因為這些數據很重要,如果被泄露,會造成嚴重后果。
在我們社會中,像公共安全、公共交通等涉及公共安全與秩序利益部門作為公共監控圖像信息、公民個人敏感信息的管理主體,在履行其法定職責過程中,為滿足其工作需要,經過相應授權程序,可以公開他們掌握的涉私的事項和信息。比如電視或街頭上播放不遵守交通法規的違法行為人的影像等。對于這些舉措,從利益角度來看,對違法者的不涉及人格尊嚴的核心要素的行為進行曝光,對違反交通法規的違法者的隱私進行適當放棄,目的是為了保護公共交通秩序這一利益的實現,因此是不存在對隱私權的侵犯的。
(二)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優先原則
對于自然人而言,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的重要程度是其他人身權益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在隱私利益與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發生矛盾時,必須后者優先。但是在現實中,當權利受損人家屬為了還原真相,而公布導致其權利受損有著密切關系的個人信息時,輿論卻總是以權利受損人侵犯他人隱私來進行評判。比如,在2016年發生的江歌被殺案,當時的輿論是一邊倒的指責江歌母親的行為侵犯了劉某及其父母的隱私權,但仔細分析一下,作為江歌被殺案的引發者、唯一的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受益人、案件見證人,如此消極地對待江歌母親的求助,實在是一般人所不能容忍的,這實際上也是對江歌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的再次侵犯。劉某及其父母的個人信息中所包含的隱私人格利益,與江歌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及其母親情感與維權利益相比,重要程度不可相提并論,必須讓位于后者。在近兩年多次發生的學生因受騙或欺凌自殺的悲劇事件中,不幸一方的家人或披露當事雙方之間聊天記錄,或描述當事人交往細節等,受害方家人為訴求道德論的判斷,都無法避開當事人雙方的個人涉私事項。對于這類當事方個人隱私,只要不涉及作為人性羞恥的過于詳細內容,都是應該可以被公開的,因為生命與人身安全利益的維護都優先于隱私人格利益。
(三)誠實守信價值優先原則
法治社會應該是一個誠信社會。誠信的社會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建成的,必須要通過道德建設,特別是法治建設來支撐。當前正在建立的國家社會征信體系,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法律規定使失信者受到懲罰,在全社會營造出誠實守信的法治環境。如果失信者以個人隱私保護為由,損害公共和他人利益,那是與隱私法律保護價值取向背道而馳的,而是也是一種危害法律秩序的行為。比如離婚作為個人私生活的重要內容,未經當事人同意,媒體是不應該加以散播的。但是如果離婚是為了逃避應負的法律責任,如財產的惡意轉移,規避債務,或是為了占國家便宜,鉆國家政策空子或逃避應負的法律責任等,對于這些行為,那么只要當事方提供了法定證明,那么離婚就不應屬于隱私權保護范圍,還有諸如社會中出現有錢不還、高鐵占座、不守交通規則者信息被曝光,這種隱私公開所導致的結果是當事人自身的違法或犯罪行為行為造成的,正是因為被執行人損害了他人和公共利益,因此,他們的隱私保護才受到了限制。
新媒體時代要有效地保護個人隱私,必須要立足新媒體時代社會“媒介化”的實際,厘清新媒體環境下隱私保護的范圍,使隱私保護符合社會發展趨向的要求,體現法律價值取向,協調好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實現個人隱私的保護。
〔參 考 文 獻〕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34.
〔2〕張安民.隱私權的性質和功能〔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146.
〔3〕〔英〕約書亞·羅森伯格.隱私與傳媒〔M〕.馬特,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1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91.
〔5〕〔美〕勞倫斯·萊斯格.網絡空間中的法律〔M〕.李旭,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43.
〔6〕〔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54.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