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定山
【摘 要】 多元表征是探究課堂之中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概念?!氨碚鳌奔仁菙祵W本身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們理解數學概念和運用數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本文主要探究了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之上,將多元表征引入其中,同時運用多元表征來對學生進行激發興趣、有效引導、注重求異,讓學生們通過多元表征的學習過程加深對所學的數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
【關鍵詞】 多元表征? 小學生? 數學學習力? 實踐探究
在日常教學之中,由于各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個人性格的不同,造成了學生們認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學中,班級內的學生在面對不同的數學問題時,通常會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圖形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出現多種形式的解題方式,這就是一種表征,即一種心理活動狀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多元表征發展學生數學學習力?在實踐教學中,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探索及研究。
一、運用多元表征激發興趣,注入學習動力,讓學生愛上數學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之中,教師往往只會采取較為單一的解題方式,這種方式在遇到邏輯性較強、具有抽象性的教學內容時,由于語言表征難以直觀地、立體地讓學生理解,所以學生們思維常常會受到較大的阻礙,很難真正讓所有學生學懂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如果教師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能夠較多地運用多元表征來促進多元表征課堂的構建,這有利于學生們開發思維,提升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促進更科學有效的小學數學教育課堂的建設。
例如:教師在教授《數學廣角(推理)》這一課時,教師運用多元表征的方法,融入語言表征、情境表征和實物表征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加強學生對本課的理解。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會根據一些生活的習慣或者了解等,根據發生的一些現象便能夠猜測到事情的結果,而整個猜測的過程就是我們推理的過程?,F在,老師就有一道有趣的題目讓同學們來進行一下推理:我有三本書分別是語文書、英語書和數學書,小紅、小麗和小剛各拿了一本,如果小紅拿了語文書,小麗拿的不是數學書,那么請問小剛拿的是那本書?”學生們剛開始會覺得較為混亂,難以理清頭緒,這時,教師可以請三名同學走上講臺進行模擬演示,讓他們分別扮演小紅、小麗和小剛,然后拿出三本書,讓學生們回憶剛剛教師提出的結果,進行分配。學生們會輕易得出結論:小麗拿的是英語書,小剛拿的是數學書。并且還會提出推理過程:因為老師說“小麗拿的不是數學書”,同時,“小紅拿的是語文書”,所以可以推斷出小麗拿的是英語書,可知小剛拿的是數學書。
通過這個例子,教師將一個用語言來描述較為復雜的數學題,運用了語言、情境、實物等表征方法進行了一個直觀的展示,讓學生們建立起基礎的數學邏輯分析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們能夠愛上數學。
二、運用多元表征有效引導,提升學習能力,讓學生會做數學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之中,能讓學生們學好數學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讓學生們靈活轉換各種各樣的數學表達式,其中包括了符號、語言、圖形、表格等等,運用合適的數學語言表達形式來對數學問題進行最佳解答可以讓學生們真正做到學會數學,學好數學。其中視覺化地解題方式是很多解題方法的關鍵所在,因為將數學概念或問題視覺化能夠讓學生們對該概念或問題有一個快捷的理解過程。在小學數學中有很多的“非常規性”的問題,由于沒有現成的公式可以進行直接套用,很多學生會變得茫然,不知從何下手,這時候,運用多元表征中的視覺化表征就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是他們能夠進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解決小學數學階段較難的問題——“雞兔同籠”問題時,以一個簡單的、具有代表性的例題來說,就有很多種解決方法,巧用數學中的多元表征方法,能夠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雞兔同籠”問題的理解,并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三、運用多元表征注重求異,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玩轉數學
有研究表明,孩子根據自己的生活與學習經驗來得到的自己的想法與觀念,有時候和真實的情況并不完全一致,這是由于學生們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導致的。單單是從解決數學問題上看,不同的社會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會有著不同的思維方法和解題策略,有著不同的心理活動過程和理解,最終外化為各個學生的解題的方法不一致,這種差異性的現象也就預示著對數學的同一概念或者解題方法一定存在這多元性,這也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在進行“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豎式乘法教學中,有一例題為“假設12個小朋友去游樂園玩,每張兒童票是23元,要買12張,請問票價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生們在解決這一問題時,會根據自己已有的,對12和23的理解,同時對“12個23”進行多樣化的分析和理解,得出多個不同的表達式,教師可以再講題前先讓學生們進行自行討論和探究,然后對學生們的討論結果進行分別分析和指導,充分尊重學生們的不同觀點,然后將解這道題的多鐘思路進行匯總,從而給予學生們創新的積極性,讓學生們敢于創新,樂于解決數學問題。
如果在小學的教學階段中,教師只是一味提供給學生符號、公式等等的抽象概念,很容易讓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望而生畏,進而對數學失去興趣。但是,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利用多元表征的數學教學方式,學生們就能夠從多種角度探究數學問題和概念,從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解答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懂數學、愛上數學。
參考文獻
[1] 王亞芳,施巧凝.“多元表征”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小學數學教育,2015(1).
[2] 薛志梅.多元表征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初探[J].山西教育·教學,2018(2).
[3] 鄭興英.基于活動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策略[J].教師,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