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越
一直以來我對于“審美”二字都是有執念的,生活一切皆可美好,萬物皆有悅心悅己之道,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我更是覺得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語文素養提升的一味良藥,所以我經常沉浸在詩詞歌賦的意境之中,也時常被某一段文字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而觸動,于是在我的課堂中,便時不時的就會想要把“語文”畫出來。
事情的緣起是這樣的,部編版八年級教材中《小石潭記》這篇經典篇目依然屹立不倒,在學期期中考試前我便開啟了這篇課文的講解,作為中考的常見篇目, 我自然是不敢懈怠,精耕細作,但沒有想到這篇老聲常談的課文卻讓我篤定了自己想要“畫”出語文課的心思,而且這一課也讓我對語文中的“具象思維”和“審美教育”有了新的總結和思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后,探山訪水的“永州八記”之一,是古文寫景游記的佳作典范,除了需要學生積累重要字詞之外,還需要學生在作者移步換景的過程中,在描摹物態的情境體驗中,依托對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對語言的品評,去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心情變化以及含蓄流露的心境。在講授的過程中,我帶領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和視角去聽去看去感受,似乎是一切順利,學生對柳宗元游蹤的把握似乎是水到渠成,直至“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 這一句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我忽然發現事情遠沒有我想的那么順理成章,這句話在書下注釋中有完整的翻譯,當我帶領孩子們疏通文意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可以脫口念出其意思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但當我再次問到你能否合上書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個畫面,我發現很多孩子頓時失語般的語塞,有的甚至出現描述錯誤,所以我推斷,孩子們腦海中并沒有對文字形成畫面感,或者說有些孩子還非常欠缺從字里行間體會文章畫面感和意境美的能力,作為語文老師,我們都知道這種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也是最難立竿見影的。所以我就臨時起意,增加了一個畫一畫的環節,我要求孩子們把“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頭。”這一句用筆畫出來,起初,他們有的非常不屑,認為書下注釋就有解釋,似乎沒什么可畫的;也有的孩子面露難色,抱怨說自己不會畫畫。于是我進一步提出要求,不求畫的好,只求畫的對,這樣一來孩子們熱情高漲起來,很多孩子爭相來黑板上作畫,有的是大筆一揮的簡約派,有的是仔細雕琢的國畫派,但其中很多孩子都是犯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錯誤,因為大多數孩子都單純地覺得一條小溪而已,卻并沒有在頭腦中去細想,“其岸勢犬牙差互”到底是怎樣的情景,這條溪水的蜿蜒和溪岸的線條形態到底是怎樣的,孩子們都并沒有深究,更沒有去細膩的感知,柳宗元眼前的這“不可知其源”幽深景象,并沒走進孩子的腦海中,那么,他郁郁寡歡的那種“凄神寒骨”之感更不會走進孩子們的心里。
我欣喜的發現這種具象的思維訓練,讓孩子們對問題的把握和認識變得更為細致了,而細致畫面的形成,更是語文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更容易引導孩子們對景色意境的把握和對作者情感的體會,在隨后對文章的理解中孩子們對這幽冥可見的溪水,對參差不齊岸邊,對蜿蜒曲折的溪水都有了更生動的體會,他們更容易身臨其境的感受到這樣一番景致下給作者帶去的那種凄清幽靜之感,“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些抽象的審美意境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加具體可感、身臨其境了。
這樣一堂“畫”出來的語文課,雖然不是常規教學的經典方式,但它卻在適當的教學環節中給我的孩子們帶來了更好的審美體驗,在教學上更是給了我一定程度的啟發和信心,于是,在游記單元《壺口瀑布》的教學中,我又“故技重施”,同樣也取得了不錯的收獲。
游記的特點在于所至決定所見,所見導致所感,人人都知壺口激流險峻,文中作者也寫道“水聲隆隆”“一川大水被跌的粉碎”但如何“排排黃浪霎時碎成了堆堆白雪”,到底激在何處險在何方,很多學生其實是沒有概念的,甚至是根本懶得動腦袋去想象一下,更何況去體會這種名山大川震撼之余帶來的人生思考了。作者用文字呈現出來的景觀和感受,仿佛和學生不在一個平行空間一樣,有的孩子以為龍槽橫在作者眼前,有的孩子覺得不就是個瀑布并無特別之處,如果學生腦海中不去描摹細膩清晰的畫面感,那么壺口的洶涌澎湃對于他們來講就僅僅只是一個毫無溫度和味道的四字成語而已,并不能化為一種真切的審美體驗走進他們的心里。于是,我利用課本中的插圖,讓學生細讀課文,想清楚作者在哪里,河面在哪里,龍槽在哪里,壺口又在哪里,依據課文和我給的補充資料,畫出河面的廣度范圍、壺口的寬度區域及龍槽的深度,引導學生感受寬度的變化落差的變化,在腦海中描摹再現文字中的畫面,我想此時的他們中至少會有一部分人,能更加真切的體會“這水還來不及想一下,便跌了下去”、“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等這樣的語句給人帶來的震撼吧,當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有的孩子不禁嘴張成o型,由衷的發出“哇哦”的感嘆,其實他們的這種感嘆本身就是一種震撼感的真實表現,當學生有了真聽真看真感受了之后他們才能進一步對作者由眼前景的審美體驗而生發人生思考有感同身受的共鳴感。灘頭石塊的壓迫,壺口的束縛,才造就了這水的澎湃和洶涌,黃河以力相較、柔而克剛,不過壺口不稱河,不經磨難不成人,學生在由畫面感帶來的審美體驗中感知到的不僅僅是景色的奇險雄壯,更在不知不覺中看到了黃河的性格,人生的啟迪。
最后,我想說,所謂“畫”出的語文課,并不是我想把語文課教成美術課,而是我希望盡自己所能,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帶他們在腦海中描繪出字里行間美好的畫面,有了這種細膩的感知力,才會有更多元的審美體驗。所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再美好的事物和體驗,要先能呈現,才能感知,審美是一條曼妙而長遠的路,語文學科對美育的探索更是責無旁貸,希望我能和我的學生們在這條路上一起聽風、看雨,憑欄、望月,勝景常駐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