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薇(中共吉林市委黨校)
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文明生發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國度之一,孕育、傳承和發展了燦爛的文化,方方面面的文化成果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在世界文明中樹立起中華文明的特色旗幟。在中華文化中,餐飲文化是在滿足人的生存基礎上的不斷豐富和繁榮,尤以當今中國為標志。中國餐飲文化十分豐富,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十分講究美食、不斷創造美食的民族。我國餐飲文化發展到當下,在國家經濟實力與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不可同日而語的基礎上,無論從大眾餐飲文化需求,還是從餐飲商家的經營服務都出現了新特點,供需兩旺勢頭喜人。民以食為天,餐飲文化是“民食”文化,也即民生文化中的根本成分,餐飲文化紅火標志著我國民生的極大改善與長足進步,帶給民眾以鮮明的餐飲幸福感。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國餐飲文化也必將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基礎上進入更好更快發展的新階段。以下,瞄準大眾餐飲文化需求心理與商家餐飲經營、產品品牌打造問題展開探討。
大眾餐飲文化需求是面向市場的,對于市場餐飲文化提供、享用的滿足,主要包括菜品文化、小吃文化、宴會文化、餐廳文化、服務文化、營銷文化等。
大眾餐飲文化心理需求是在包括了三層含義基礎上呈現出來的。第一層吃得飽。吃飽穿暖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但在我國,真正全面徹底地解決了大眾溫飽問題的還是新中國,特別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人們從吃飽穿暖到衣食住行水平全面提高。因為有了吃飽穿暖這個基礎,有了社會餐飲業星羅棋布,才有了人們餐飲文化心理需求的不斷提高。第二層吃得好。有了吃得飽的保障,人們衣食無憂后開始不滿足于現狀,產生了吃得好的心理需求,吃得好不僅僅限于家庭,畢竟家庭的餐飲水平有限,因此將餐飲需求心理瞄向餐飲商家。吃得好不僅僅滿足于吃出美味,還追求吃得安全。確實,曾經的食品安全問題很擾民,是國家高度重視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并出以刑法重拳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才讓人們吃得好的需求心理得到了滿足。可以說,正是人們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餐飲需求心理變化,刺激和拉動了我國餐飲業的發展。第三層吃出文化。吃出文化的大眾餐飲文化需求心理就表現于當下,現如今,我國人民對餐飲文化的需求心理越來越旺盛,也越來越期待新內容,從美食佳肴到環境文化,從吃出滋味到吃出情趣,從味蕾的滿足到感官的更豐富滿足,從吃得“綠色”生態到吃出“鄉愁”再到吃出媽媽的味道。乃至有餐飲文化聯袂旅游文化,從享受城市時尚餐飲服務到農村體驗民俗餐飲文化。由此可見,我國大眾餐飲文化需求心理的特點是與時俱進基礎上的“與食俱進”,是我國經濟與社會迅速發展,國力與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所帶動起來的,體現出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進步。
我國民眾日益增長的餐飲文化需求依賴餐飲業的提供,目前,我國餐飲業已經打下了星羅棋布的基礎,不乏國際大酒店到大眾快餐的各個層級,但從餐飲商家整體而言,都應該提高餐飲文化質量,唯有滿足大眾餐飲文化心理需求,才能站穩市場,保證和擴大市場份額。
餐飲商家以經營餐品服務大眾,唯有掌握和瞄準大眾餐飲文化需求心理,才能奠定經營管理的基礎。而且無論大小餐飲商家,都要擁有自己的餐飲特色,將自己的餐飲特色與大眾餐飲文化需求心理結合起來,找準之間的契合點,打造自己經營管理的優勢。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打造自己的餐飲文化品牌,以餐飲文化的品牌效應吸引消費者。
餐飲商家打造餐飲文化品牌結合自身特點可有多選,如必須重視餐飲產品品牌的營養要素,將營養乃至綠色的品牌元素彰顯出來。市場經濟規律的杠桿作用加速了餐飲業的發展,但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對于所有餐飲業的商家說來,必定會以優勝劣汰的規律發生作用。其中,營養的品牌效應是消費者對餐飲產品的第一追求,這一餐飲品牌的價值規律就發揮著對餐飲商家優勝劣汰的首發作用。對此,餐飲業產品為消費者提供食物,餐飲品牌營養美味安全的基本要素必須確保,尤其必須重視和保障餐飲產品的安全,這是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要素,畢竟餐飲產品是入人之口的,餐飲產品品牌絕不是簡單“包裝”出來的,必須“貨真價實”地給人以安全感和享受感。餐飲產品品牌中的美味是特色標識,是會印記在消費者消費記憶中的名片,需要餐飲商家以有心、用心、恒心去打造。古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典故和說法,這一典故和說法很能說明人們對餐飲美味的回頭率需求。餐飲商家以產品品牌立店,以產品的品牌效應乃至名牌效應被顧客歡迎,進而能夠穩定占領市場和開辟市場,唯有所營銷的產品是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是能夠被消費者認可為品牌乃至名牌的,才能夠對消費者產生消費依賴,形成消費忠信度,正如一些百年老店、一些資深老店,之所以歷經歲月荏苒、人面變換,卻口碑總在的道理一樣。同理,餐飲服務業集加工制作、商業銷售和服務性勞動于一體,向消費者提供食品、酒水、消費場所乃至消費文化等方面的服務。餐飲業為消費者提供美食服務的特質,決定了其在市場諸多營銷產品中所具有的內在的營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