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敏
【摘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論,生本教育,歷經十年的風雨,見證了生命自然的精美和諧。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設計教學,在某一個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學習的潛能,容易使課堂失去應有的活力,猶如一潭死水。生本的出現,就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改革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新模式教學,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課堂呈現生命力的教學模式,讓原本機械、沉悶的語文課堂綻放靈動的氣息。
【關鍵詞】小學語文;農村;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chuàng)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方式,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課堂營造了浸潤著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人文課堂環(huán)境,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以學生積極參與為前提,創(chuàng)設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課堂教學環(huán)境。
“生本”一詞我們并不陌生,但對于處于山區(qū)的農村教師來說,“生本”卻成了“紙上談兵”,在有限的條件下,尋求一條適合農村的“生本”道路,是筆者探索和追求的。
一、立足農村,立足學生
(一)教學環(huán)境
要想進行生本,我們一定要面對現實,從農村的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農村,針對農村的生活水平低下,學校的教學設施也相對落后。制定和創(chuàng)造實行生本的基礎,教學條件雖然局限著生本教育的實施,但也正是這些條件的缺失,才更需要生本。想想農村學生只有一本課本,一支筆,課堂再枯燥無味,無疑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師者應最大限度利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有限的資源下開拓出無限的力量。
(二)教學對象
農村的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他們對網絡、電腦接觸較少,知識面不廣。家長大多是年邁的爺爺奶奶,難以進行家庭輔導。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渴望知識。生本教育提出“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chuàng)新”“兒童潛能無限”,的確,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會讀書寫字,他們靠的是后天的學習和教育。作為老師,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回歸生命,走向生本。
二、生本之初體驗
(一)合理分配小組
帶著對生本教育的躊躇,筆者對自己所帶的班級進行了“生本的初體驗”,也是筆者立足農村、立足學生開設的“半生本”課堂。
走進生本課堂,教師經常會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特長、性別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助,協調發(fā)展,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靈活分組。筆者采用的是四人合作式,保證每個小組里有一個優(yōu)等生,兩個中等生,一個后進生。對組內的四個人進行明確的分工:一號當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和合作;二號當紀律員,負責維持合作時紀律;三號當記錄員,記錄本組的學習情況;四號是匯報員,負責作匯報。
接下來就是獎勵機制。筆者在課室的顯眼處,布置了“紅花園地”,讓每個小組之間無形中進入到相互競爭,相互監(jiān)督的氛圍里。規(guī)定獎勵和懲罰的方法,每項任務完成好的小組獎勵紅花,相反要摘除紅花,每周進行一次統計,評選“先進小組”。
“半生本”的開端是學生們的興趣,成績平平或者性格內向孤僻的學生,由平時遭到忽視,到現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有為小組爭奪榮譽的責任,表現得尤為興奮。生本對學生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模式,也是一種挑戰(zhàn),他們都對這“半生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讓學生做到真正的“樂學”“好學”。筆者改變了以前傳統語文教學的我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模式,在臺下“聽”他們做學習匯報。如,學習第20課《盤古開天辟地》時,在課前學生已經根據我給出的預習程序和要求,把生字進行了預習和筆記。接著每個小組的組員自愿上臺為我們分析和講解要學習的生字,包括生字的音、形、義、組詞、多音字、形近字、在田字格的占位等,說得不夠的,其他學生再做補充。筆者再根據學生們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對他們的表現進行點評。
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生成和價值建構當中,不再局限于課本和老師的“說”,這樣不但可以看出學生們的課前預習情況,還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爭相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一改之前,課堂沉悶、機械的學習氛圍.如今他們個個都是小老師,由羞于表達自己到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做得更好。就像小志,他一直是個很內斂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但他總是不愛表現,只是自己默默地學習,但進行“半生本”時,筆者讓學生每個人都要參與到每一次的學習任務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回答問題不能重復,做到一節(jié)課回答問題的要達到班級人數半數以上。這樣就避免個別學生把自己置身課堂外,開小差的情況。
(三)構建和諧課堂
實行“半生本”一個月后,筆者發(fā)現班級中有一種隱形的力量,使班級更具凝聚力、更加和諧。同組學生能夠相互合作,共同學習。如,筆者布置了完成第23課《古詩兩首》的背誦,成績較好的花花主動幫助識字都還困難的小力,幫他在書上標上注音,一句句教他讀,用她的話說“他是我們的組員,我們要一起進步”。
學生們慢慢懂得了不僅自己要完成好自己的學習任務,還要主動幫助有需要的同學,使同學們共同進步,這個學期筆者班竟奪得了17周次的“文明班”紅旗,被評為“先進班級”。
筆者的“半生本”課堂仍處在探索期、整合期。筆者不知道教者成功的標準是什么?但筆者的標準就是,學生學得快樂。筆者只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召喚他們內心強大的學習動力。擺脫農村條件的束縛,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能自由自在地飛翔。
參考文獻:
[1]何建芬.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人民教育,2009:15-16.
[2]王娜.淺談農村小學開展生本教育緩慢的原因[J].新課程學習,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