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自從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以來,學校停課,線上學習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常態,慕課使用率大增。我國現有中國慕課相關研究大多側重于慕課具體內容的研究,對慕課質量評價相關研究較少。本文選擇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2013~2019年發表的中國慕課質量評價文獻為研究對象,在CiLeSpace 5.7 R1軟件輔助下對我國慕課質量評價研究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包括研究熱點、領軍人物、研究的機構,以期為中國慕課質量評價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慕課;質量評價;CiLeSpace
本文為天津外國語大學2019年度科研規劃項目:“高校慕課教學質量的AHP-模糊綜合評估模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9月8日
一、引言
加拿大學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最早在2008年提出慕課的概念,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由于具有廣泛的開放性、透明性、優質資源易獲取性等優點,人們期望慕課能提升教育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2013年清華大學牽頭建設了學堂在線慕課平臺,于10月10日正式啟動,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目前,學堂在線運營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國內外一流大學的超過3,000門優質課程,覆蓋13大學科門類。2014年上海交通大學推出的“好大學在線”慕課平臺,是中國高水平大學慕課聯盟的官方網站;“愛課程”是教育部、財政部共同支持建設的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已有292所高校參與,共享了2,000多門課。2015年為加快推進適合我國國情的在線開放課程和平臺建設,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意見》,強調對在線開放課程加強組織監管。自從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以來,學校停課,線上學習成為大學生們學習的常態。2020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指導意見,意見中要求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工作。因此,慕課使用頻率大增,隨之而來的對于慕課教學質量問題也再一次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慕課質量評價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相應進展,本文嘗試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和可視化分析技術,利用CiteSpace5.7 R1工具梳理2013~2019年間以來有關慕課質量評價研究的結構和脈絡,其分析結果可為今后慕課質量評價后續的開發及改進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CiteSpace 5.7 R1是基于JAVA平臺的一款引文分析軟件,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它通過可視化的手段呈現科學知識的結構、規律和分布情況,從而能夠得到具有圖和譜雙重特征的可視化科學知識圖譜。
該文文獻來源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數據庫,獲取方式為篇名檢索“慕課并含評價”、“MOOC并含評價”、“慕課并含教學質量”、“MOOC并含教學質量”、“慕課并含學習滿意度”、“MOOC并含學習滿意度”的文獻,文獻類型為期刊、博士論文、碩士論文,發文年代選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剔除不相關文獻后,最終選取224篇論文。
三、結果分析
(一)基木情況統計
1、發文量隨年代分布情況。圖1顯示了我國慕課評價相關文獻在CNKI中,包含期刊、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發文量隨年代變化的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被稱之為慕課元年的2013年文獻數量為0,從2014開始逐漸出現了3篇,從2015年開始文獻數量增多為31篇,2016年為36篇,2017年為49篇,2018年為53篇,2019年為52篇,文獻數量趨于穩定,但數量相對很少,說明慕課質量評價相關研究不多。(圖1)
表1是期刊發文數量表,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教育信息化發文量最多,總計6篇,最早發表的文章是在2017年。發文數量較多,且發表比較早的雜志是電化教育研究和現代教育技術。表2是基金支持情況表,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性成果最多,都為9篇。(表1、表2)
2、高產機構。運行CiteSpace5.7.R1(64bit),設置時間跨度為2014~2019年,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類型為機構,TOPN=50,其他參數采用系統默認設置,得到節點數為136,連線數為19,密度為0.0021,發文機構共現網絡知識圖譜,見圖2。從圖2可發現,深圳大學、東南大學、天津農學院節點較大,說明這3所機構在我國慕課評價的研究中發文量較多,科研力量較強。另外,圖中節點之間的連線很稀疏,說明各機構之間的聯系不多,缺乏合作意識,單打獨斗的現象比較嚴重。目前比較明顯有合作關系的單位有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大學、天津農學院、安徽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圖2)
3、核心作者群。運行CiteSpace 5.7.R1(64bit),將Node Types設置為作者,其他參數設置不變,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節點最大的學者為趙馨蕊、周雨青、陳欣億、瞿林云,緊跟其后的是郭映花、邢永華、肖明、柯水洲、雍成綱等。在圖譜中形成了五個比較顯著的子網絡結構,分別是以趙馨蕊、周雨青、劉燕、郭映花和敖永紅為首的子網絡結構。(圖3)
(二)研究熱點。研究熱點反映的是研究領域的研究重點及其方向,關鍵詞是一篇文獻中內容的核心,研究領域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即反映它的研究熱點。關鍵詞聚類分析是依據數據運算,將關鍵詞共現網絡關系明顯的節點聚成一類。本文通過關鍵詞聚類的方法對我國慕課質量評價進行研究熱點分析。
運行CiteSpace 5.7.R1(64bit),設置節點類型為關鍵詞,Threshold Interpolation設定三個time slices的值,c為1,1,20;cc為1,1,20;ccv為3,3,200,其他參數采用默認即可,進行關鍵詞聚類操作,選取對數似然率算法提取關鍵詞名稱,得到關鍵詞聚類網絡圖譜,包含12個聚類,去除3個小聚類后,得到9個大聚類網絡圖譜如圖4所示。聚類模塊值Q=0.7096,說明聚類結構顯著,聚類平均輪廓值S=0.894,說明聚類令人信服。圖4中呈現了“自主”、“評價體系”、“自主學習”、“學習評價”、“教學模式”、“評價”、“貝葉斯知識”、“在線課堂”、“教學行為分析”9個聚類,反映了我國慕課教學質量評價領域的研究熱點。表3是關鍵詞共現網絡聚類表,從表中可以看出每個聚類中出現頻數高的前5個關鍵詞。(圖4、表3)
四、研究結論與不足
通過對7年來我國慕課質量評價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2013年作為我國的慕課元年,人們討論的是慕課是什么,它的優缺點,以及怎么創建慕課等問題。我國慕課質量評價研究論文從2014開始少量出現,后續增幅也不大,一年相關論文也就幾十篇。第二,我國慕課質量評價研究的領軍人物是趙馨蕊、周雨青、陳欣億、瞿林云、郭映花、邢永華、肖明、柯水洲、雍成綱等。研究的機構主要由大學構成,深圳大學、東南大學、天津農學院這三所機構在我國慕課評價的研究中發文量較多、學術科研力量較強。但是,各機構之間的聯系不多,缺乏合作意識,單打獨斗的現象比較嚴重。目前,有合作關系的單位有東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天津大學、天津農學院;安徽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第三,在關鍵詞中mooc慕課、層次分析法、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評價、學習評價最為搶眼。關鍵詞聚類后,采用對數似然率算法,得到關鍵詞共現網絡聚類表,得到12個聚類,去除3個小聚類后,得到9個聚類,聚類結構顯著,令人信服。
另外,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本研究選取的是CNKI來源期刊,由于CNKI數據沒有參考文獻相關的數據,所以做不了共被引分析,得不到代表性文獻、代表性人物等重要數據。第二,我國慕課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慕課質量評價問題研究不深入,后續作者會對國外慕課質量評價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以期對中國的慕課質量評價提供借鑒作用。
總之,本文對我國慕課教學質量評價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包括高產機構,代表性作者群,研究熱點,以期為我國慕課質量評價提供新思路,推進我國慕課質量評價的創新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胡金萍,呂芮.中國聽障大學生研究熱點主題及趨勢探析[J].綏化學院學報,2020(01).
[2]李金玲.基于CSSCI數據庫中國創業教育知識圖譜分析[J].中國輕工教育,2016(12).
[3]潘怡.我國慕課質量評價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9(05).
[4]余闖.疫情防控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J].現代教育技術,2020(02).
[5]張正華.大數據時代“MOOCS”對終身教育發展影響的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