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梅·
語文閱讀進階教學重點關注應是學生學習規(guī)律和對文本理解的發(fā)展變化,尋求的是教師基于語文核心知識和學生閱讀能力而精心設置“腳踏點”(即“臺階”),并設計為學習目標。
一、“生疑”環(huán)節(jié):習得方法,點亮思維
1.課前先學,讀中生疑
沒有疑惑,也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難有長進。在語文閱讀進階教學中,我注重搭梯子,教給方法,引導學生產生疑問,使學生知道如何質疑,逐步培養(yǎng)其質疑問難學習能力,養(yǎng)成“讀書必須思與疑”。在學生的先學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將初步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惑記下來。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先學中,學生在先學本上提出疑問:為什么說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文章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何文中大部分描寫圓明園的輝煌?為什么區(qū)區(qū)幾百人侵略者就把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化為一片灰燼……這些問題提得很有價值,反映了學生的思考。在課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圍繞問題自由地表達,各抒己見,達到以疑促思,發(fā)展學生閱讀的能力。
2.課堂教學,激疑引思
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總會不斷地有新的認知和新的問題。這是學習契機,老師抓住時機,培養(yǎng)學生問題能力。一是從題目入手。文章的題目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思維的入口,為此可以讓學生從題目入手去理解和想象。二是從文章中重點詞語入手。從重難點處引思設計問題,層層遞進,就能將教學引向深入,學生的思維也將得到“進階”。三是從細微處入手,由淺入深。如,從標點符號等處生疑,從精彩好句處生疑,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體悟作者所要表達和強調的某種感情和思想,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四是從文章整體和段落感悟、把握入手設疑。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和風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設疑,推想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思想等。學生有了前面的訓練和探索,自然也就學會質疑問難,從而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
二、“綻思”環(huán)節(jié):提供舞臺,綻放思維
1.巧設情境,培養(yǎng)思維
我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心情。引發(fā)學生思考“杜甫僅僅因為可以結束顛沛流離困苦的生活,即將回故鄉(xiāng)而喜欲狂嗎?”這時就有學生借助課前的預習資料探究:可怕的安史之亂,洛陽、長安相繼淪陷,皇帝、大臣們都在逃出去了,百姓也如此,杜甫就在其中,他親眼見證了國破家亡,心中的痛苦無以言表,逃離到離家鄉(xiāng)有4000多里之外的劍外,漂泊七年。杜甫是多么盼望著結束漂泊的生活,回到故鄉(xiāng)。所以,突然聽到了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的喜訊,他能不喜欲狂嗎?如果你是此時的杜甫,你心情如何?想說什么?想做什么?想看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匣子被打開,各抒己見。這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如親臨實景,深受觸動,真情在心間流淌。
2.多維視角,智慧碰撞
為了使學生對文本有深入而獨到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就應該多視角去研究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和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語文課堂充滿個性和生命的靈性。
譬如,《草船借箭》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抓住了故事脈絡做文章,誘發(fā)孩子質疑: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誰?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圍繞“箭”他們分別做了什么,試著用小標題概括出來?學生帶著這些疑惑認真研讀課文,同桌討論,尤其圍繞“箭”字,學生梳理了非常有價值的小標題:周瑜逼箭、諸葛亮借箭、魯肅助箭、曹操防箭、諸葛亮交箭。接著我引導學生運用抓前因后果法讀懂故事,摘讀故事開頭結尾,了解事情的起因是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因此“周瑜逼箭”;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走近“魯肅助箭”,感受他的忠誠;用借助插圖想象法來學習“曹操防箭”,體會曹操的疑心重重;用抓關鍵詞語和句子的方法學習“諸葛亮借箭交箭”,非常精彩,體會諸葛亮的才干,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教育科研重點項目《“生疑—綻思—活用”進階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編號2019ZQJK047)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