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亮
摘 要: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就是要求在學校實施的教育過程中,將德育作為工作的中心點,在立德為先、樹人為輔的整體育人觀念框架中,讓學生達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生境界。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讓立德樹人目標完善地、科學地、有計劃地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提高學生遵紀守法意識的基礎。文章正是基于此種角度,以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闡述為基礎,以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為框架,有針對性地將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做了分析、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課堂教學;傳統模式;立德樹人;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5-2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0-0054-02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1]黨的十八大也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因此,立德樹人已經成為當前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當前學生進行德育課程的主要框架構成,如何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實踐中發揮出其內涵的真正所在,不但是社會各界有志之士關心的問題,更是教育界人士需要認真分析、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一、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往今來,一個人在學識上可以毫無建樹,但必須具有優良的品德。立德作為育人教育的基礎和主要實踐框架,是將學生樹立成品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基礎。[2]通過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可以讓學生在尊法、守法觀念得到提高的基礎上,提升道德品質。如果不注重學生德育的教育和發展,就會使文化教育失去本性,人才培養陷入誤區。立德就是以仁愛為基礎,以懲惡揚善、慈悲為愛等為基準,在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元素的契合中教育學生,培養其正確的三觀,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優秀品質,從而為培養出具有優秀品德的人才發揮巨大的作用。
(一)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性
在立德樹人的框架中,立德是基礎,是在德育為先的基準內,堅持以正能量的教育對學生進行引導、感化和激勵,從而達到樹人的目標。樹人是目標、是方向,是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內,以科學的教育措施對學生進行三觀的塑造,從而讓學生成為社會可用之才。在與北京大學的師生座談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就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由此可見,立德樹人的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是十分重要的。[3]
(二)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必要性
在當前多元化的時代,由于外來文化以及繁雜信息等因素的侵染,身心發育還處在稚嫩期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和對事物優劣好壞的識別能力,如果沒有受到正確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染,從而使其思想觀念和對外來事物的認知發生偏差。而在這個時期,他們受教育的重要途徑就是學校教育;在學校所傳授的課程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生接受社會正能量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課程。因此,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將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滲透是必要的。
二、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
立德樹人不但是一項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業,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礎。[4]尤其是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有用人才方面而言,其意義和作用更是宏偉。目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明顯,如何完美、科學、有計劃地將立德樹人目標在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滲透,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課題。
(一)運用啟發式教學,完成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過程
啟發式教學是指打破傳統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模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案例、教學故事,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其主動思考、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和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的知識、新的觀念。對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而言,這種教學模式的運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將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引入課堂,以耳熟能詳的場景植入,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啟示的目標。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情,雖然很小,但如果能合理運用,起到的效果是很好的。例如,自覺排隊,不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奔跑、打鬧等,看似平常普通的小事,卻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一個人的素養,顯示出美好的品德。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將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引入,引導學生討論,可以以小見大,讓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等精神融入日常的行為理念中。
其次,還可以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為基礎,讓立德樹人的觀念滲透到學生的行為中。例如,在講授《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中,去感受生活中的規則,如:“為什么公共場所要保持安靜?為什么要等紅綠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因為違反規則而引發的慘案。由此,啟發學生充分理解社會生活會離不開規則的原因,了解如果離開了規則會引起什么樣的后果。
再次,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樣的規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自己的體驗去感受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理解到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庭和社會中,規則處處存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去感悟規則存在的重要性,去感悟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人類社會的組成,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規則進行規劃和復合的。人們只有遵守規則,才能讓社會處在和諧、平穩的狀態。如果不遵守規則,輕則會受到道德的譴責,重則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學生通過自身在生活中的體驗,可以明白自由也是有規則的自由,自由的框架也是由各種規則組成的,脫離了這個框架,那就不是自由,而是會違反道德,違反法律,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有通過親身的體驗、自身的感悟,才能明白規則的重要性。由此,也就能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培養出其高尚的品德和做遵紀守法的公民的愿望。這樣也就實現了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將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的教學目標。
(二)結合教材特色,將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滲透
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特色上,首先,比較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因此,要緊緊把握住這個特色,以法治教學為基礎,將立德樹人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融合和滲透。立德樹人的概念,從其內涵而言,其具有的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等精神,不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而且在新時期的教育理念框架的構成和延伸中,具有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目標相契合的特性。所以,將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滲透,不但可以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提高其綜合素質方面,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今后的人生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貼近青少年心理的特點,采用生活導入、情境再現、問題討論、價值辨析、導航引領等方式,將立德樹人與法治教育相互結合,對心智發育不成熟的學生而言,能起到明智啟心的作用。初中階段正是青少年身心發育、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無論其心智還是其體質都在逐漸地向成熟期發展。如果在這個時期沒有正確的引導、明確的導向,則其三觀的樹立很容易走向誤區。以道德與法治為引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重要課程,讓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滲透,不但能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目標,而且能讓學生達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生境界,還能通過立德樹人目標的滲透,讓學生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再次,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所有特點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將生活中常見的活動融入其中。這些生活場景的再現,不但可以從心理上激發學生學習、關注、參與的興趣,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增強其法制觀念的目標。通過教材“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特色,將立德樹人的目標滲透到其中,不但可以增強教學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培育與養成青少年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基本理念和行為習慣,做遵紀守法的現代公民的基礎上,完成“立德”以樹人、“樹人”須立德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將立德樹人目標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滲透,就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打破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達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境界。正處在身心發育時期的初中學生,在目前多元化文化的侵染下,如果不加以正確的、有目標的、啟發式的感受引導,很難打破他們內心自以為是的感受。所以,在立德樹人的目標下,教師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創建生活場景,讓立德樹人的觀念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進行滲透。這不但能讓學生的精神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而且其主動學習、主動思維、主動觀察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因此,在立德樹人的框架內,不但要在課堂上進行滲透,還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和感受,在樹立正確三觀的基礎上,幫助和滿足學生去探索、研究社會生活的好奇心。以此為起點,培養學生優秀的品德,追求有品質、有意義的生活,為將來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有用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范俊嶺. 立德樹人,讓師生幸福成長[N]. 語言文字報,2020-04-10(5).
[2]王福有.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3):156.
[3]王夢霞. 加強高中思想政治課德育功能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6.
[4]陳亞軍.淺析啟發式教學與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20(4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