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梅
在學前教育時期,學生讀書能力區分不明顯,問題爆發在小學入學之后。學習生活的方式改變,學科知識學習和閱讀,生活休閑,課外輔導等爭奪有限的時間,學校和家庭又大多重視成績,因此大多家庭和學校忽略了閱讀能力的培養。其實,在教育中,小學低年級的閱讀能力培養最為關鍵,而最讓學生受益一生的是培養他終身閱讀能力。
一、小學低年級閱讀的重要性
1.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能力
加強語文閱讀不僅是要增加學生對文章的感知,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他們自在面對不同種類的文章時,能夠隨機應變,得心應手。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培養。孩子們都被自己喜歡的書深深吸引著,好的閱讀習慣能讓浮躁的心沉靜,注意力集中。長期堅持,必定會養成靜心閱讀,踏實思考的好習慣,為中考高考做好充足的準備。
2.閱讀能力是使人成長的關鍵能力
閱讀能力的提高,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不僅能減輕學生升學的壓力,更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的樂趣。小學低年級開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情感。書籍中的許多內容情感豐富,人物的言行會引起孩子的共鳴,善良、丑惡、美好,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孩子情商的發展;有助于培養閱讀興趣。
二、培養低年級閱讀的方法
1.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以興趣為主。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和圖畫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二年級時,需要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還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有著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2.開設因材施教的閱讀課程
因材施教的閱讀課程包括兩方面,一個是閱讀課堂,另一個是課外閱讀。首先,“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異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是科學求實的,是孔子留給后世的彌足珍貴的教育思想財富。但是固定的轉業語文課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育評估片面,只考查學生所謂“正課”分數,高分則優,低分則劣,而每個學生對周圍世界的知道、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有的喜愛小貓小狗,有的喜愛海洋動物,有的喜愛各種轎車,乃至有的學生對各種植物、昆蟲愛好極高,那么同一空間,分配不同的閱讀任務,就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從自己的愛好點動身,選自己喜愛看的書,這么興致很高。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讓他們逐步學會精讀、略讀、誦讀、跳讀和閱讀等方法。
當前,城鄉學生之間語文素養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首當其沖是城鄉學生在閱讀積累方面的不同。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多讀書,讀好書,利用節假日或星期天,多到書店一走,隨時充實自己的家庭小書櫥,加大智力投資,增添精神食糧,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3.建構投入放松的閱讀世界
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建構閱讀世界。幼兒園的小孩,最早看繪本,設置幼兒園的布置和設計,以及學生自身的玩具,也是與繪本一模一樣。從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過渡理應遵循這種科學道理。閱讀與游戲,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游戲是自由的,在其中學生又投入又放松,給人不可替代的在場感。語文謎語游戲、數學游戲、科學游戲等不僅讓學生認字,還能促進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
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擴大閱讀量,把課內延伸到課外,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學校圖書室讓學生開架閱覽,班級圖書箱向學生適時開放,家中圖書櫥使學生自由閱讀,開設多種閱讀渠道,加強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交流,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如背誦優秀詩文,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
責任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