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曉麗 孫偉娜
【摘要】美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從上古時代,先人就已利用陶器等進行美術創作。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美術不僅是具有欣賞價值的高雅藝術,而且是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美術課程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新課標中要求小學階段相關教學應對美術課予以重視,在培養學生基本的繪畫技能基礎上,還要加強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基于此,對小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 美術課程 鑒賞能力 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鑒賞課是指學生在觀察美術作品的時候,將最直觀的感受與科學知識、生活經驗結合起來,發揮想象、聯想,對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理念加以分析。在美術鑒賞過程中,小學生能夠得到豐富的審美體驗。教師重視美術鑒賞教學,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對美好元素的感知、審美和創造力,對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非常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因此,強化小學美術鑒賞教學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小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
(一)對課程目標的認知
目前,我國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均由教育部統一設定教學標準,通過安排相應的課程內容,有效地指導美術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提升小學生美術創作能力與審美能力。通常狀況下,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分三個部分,即知識與技能的教授、方法與過程的展示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二)對繪畫內容主題的理解
由于小學美術教科書較多,所有美術教育工作者需結合實際情況,從中篩選最適合的教學內容,通過甄別繪畫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繪畫既包含技能訓練的成分,美術教師又需要在此期間融入相應的美術鑒賞思想及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繪畫內容的主題,以便切實地達到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對學生實際情況的掌握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每位學生的表現均可對教學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展開合理地教學設計,又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心理狀態一直處于變化中。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老師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內容的設計。
(四)教師的自我定位
美術教師是小學美術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本身必須具備很高的審美能力。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老師一般站在創作者的位置,不同于其他科目,美術創作與教師的個性發揮具有密切關系。所以,教師的自我定位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影響。
二、小學生鑒賞能力培養中的主要問題
(一)側重審美認知的講解
在講課期間,部分美術老師對審美的認知層面十分關注,忽視了審美的欣賞及表現層面。關于審美的認知上,很多老師僅僅關注學生繪畫技巧的掌握,很少介紹美術作品的思想內涵、創作風格等。特別對書中有的代表作,老師往往側重引導學生積極地模仿作畫,對作品背景的講解不重視。
(二)教學方式以講述為主
有的美術老師重視講解一些繪畫技巧的內容,對學生的作品不重視,一般只選出幾名較好的作品,很少涉及到細節的分析。美術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對具體畫作的分析,均會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小學美術課程不受重視
盡管小學美術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然而,很多學校依然對這門科目不夠重視,只作為一門興趣課開展。美術老師多數僅完成本課的基本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學生的審美能力難以得到提升。
三、小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培養的策略分析
(一)學校應加強美術課程教學的支持
伴隨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美術學科的邊緣化問題得到很大的改善。部分小學既將美術課劃為必修課,又增設了一些興趣班,培養小學生美術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學校有必要創造較好的教學氛圍,為小學美術課的開展提供支持。
(二)美術老師應重視審美教育
傳統美術教學中,小學美術老師主要以教授學生基本的繪畫技巧為主,并未意識到學生鑒賞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新課改環境下,美術老師應積極地將審美理念融入到正常的教學活動中。在教學設計中,既要教授學生相應的繪畫技能,又要安排足夠的課時,專門進行美術鑒賞課。美術老師應引導學生分析美術作品的創作人、背景、主題等。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對很多名畫作品很難理解。因此,在鑒賞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地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循序漸進地進行美術鑒賞思想的滲透。
(三)加強學生整體觀念的培養
藝術作品一般包括很多元素,各個元素彼此影響、作用,提高了作品的內涵與價值。所以,小學美術老師在鑒賞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學生整體觀念的培養,引導學生將藝術品視為一個整體,展開判斷、分析,然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小學美術鑒賞課程是培養學生整體觀念的重要環節。老師在鑒賞教學活動中,先要鼓勵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整體的觀察,同時,將自身對作品的感受、視覺體會進行分享,對藝術作品的藝術性擁有總體的認知,有利于美術鑒賞教學的順利開展。
(四)突出學生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美術學習的主體,培養小學生美術鑒賞能力也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美術老師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應充分地結合學生的美術基礎、理解、接受能力,制定最適合的教學方案,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水墨游戲》一課時,應教授學生掌握一定的水墨畫的創作手法,讓學生學會用毛筆作畫。“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必備工具,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能夠零距離地接觸毛筆、黑汁等古老的工具,美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其怎樣正確地使用筆、墨、宣紙加以指導,再讓學生獨立創作。當學生作畫過程中,老師也要適當予以技術指導,講解一些美術作品鑒賞的方法,再讓學生自己評價,最后選出由學生鑒賞的“佳作”。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美術鑒賞能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引導學生在美術作品對比中學會鑒賞
美術鑒賞能力是在學生經常觀察、學習、思考中逐漸形成的。美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有必要多展示一些名家、大師的作品,將其聯系在一起供學生鑒賞,從而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曲曲直直》一課時,要求學生體會直線、曲線產生的不同的主觀感受,進而了解直線、曲線在繪畫創作中的作用。老師可拿出多幅作品進行賞析,如《格爾尼卡》《奔流》等,先讓學生感受直線與曲線產生的視覺效果,再讓其講述上述作品中,運用直線、曲線有什么不同。由老師為學生指出直線與曲線運用的重難點知識,有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讓美術學習更加簡單。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未知事物的重要時期,美術課程教學中,老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可幫助其開拓思維,激發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美術鑒賞能力。美術教學是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方式,相關學校及教師必須對此保持高度重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精心地設計美術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展開美術鑒賞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德權.核心素養下小學美術鑒賞教學探究[A].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四)[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2.
[2]徐良輝.小學美術課程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8,(08):162.
[3]凡小剛.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J].內蒙古教育,2015,(33):90.
[4]周舒.小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J].美術教育研究,2015,(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