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燕
【摘要】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課堂效率不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差,課后的學習壓力過大,并不利于學生解放天性、發揮自我。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也應當借助信息技術,搭建有效教學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基于此,將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針對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新課改深入推進的背景之下,進行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代小學生甚至已經出現了“怕”學語文的程度。很多教師的授課中過多的強調死記硬背、默寫,這樣著實提升學生的文學功底,但是這樣的“死套路”顯然不能讓天性活潑的小學生所接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家長在考核學生的時候也是僅局限在是否記住了、會寫了沒這一簡單的層面,長遠看來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與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相背離。在互聯網技術崛起的當下,教師也應當巧用信息技術,為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搭建跳板,解決小學語文教學中面臨的“無效課堂”的問題。
二、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教學的開放性很高,就像作文,靠的就是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日常積累,也沒有固定的答案。其自身魅力不能被傳統教學抹殺,信息化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尤其是針對語文科目,在教學中加入信息技術,能化抽象為直觀,尤其是針對散文、文言文和古詩詞這類較為難懂的文章,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1.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廣闊和開放的平臺,采用互聯網教學能充分利用網絡的便捷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很多網課中,其他教師總結出很多解題小技巧,可以為學生所用,例如,一些較為生僻的成語、苦澀難懂的文言文,都能在網絡的課堂中采取一種較為輕快的方式解決。同時,在教學中加入互聯網元素,教師可以引導并鼓勵學生在課下使用網絡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課本中沒有的知識,教師沒有覆蓋的知識點,以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的目的。
2.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傳統的教學模式節奏較慢,授課方式死板,并不適合小學生。在教學中借助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大大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活躍學習氣氛,讓學生在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上信息化教學的方式眾多,多樣的上課模式也讓課堂不再那么枯燥,在長時間上課的過程中避免學生開小差的情況發生,讓學生集中精神,將課上效率大大提升。因為現在學生都喜歡使用手機或者電腦上網,信息化教學模式更對其胃口,在玩中學到知識,潛移默化提高語文學習水平,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
三、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
1.堅持適度有效的原則,巧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很多學校已經用上了相當完善的多媒體教學工具,但是過于依賴多媒體反而將孩子的天性桎梏。在上課的時候教師應當遵循適度的原則,將信息技術成為教學活動更好開展的媒介,而不是被電腦引導課程的開展。教師在制作PPT的時候,不能將書本知識照搬,而是將書本知識濃縮提煉,針對課文精讀板塊,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回歸課本,感受書香氣息。
以進行《黃果樹瀑布》一文的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多放置黃果樹瀑布波瀾壯闊的圖片或者視頻,在課文學習前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認知。教師可以聲情并茂朗讀該文章,在朗讀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恰當的音樂,利用圖像、音樂和文字,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和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雷聲轟鳴,山回谷應”究竟是一種什么狀態,正因為其壯闊,才令作者陶醉其中,融情于景,在理解文末的“沉醉”的時候,也能有更好的認知。除了寫景散文,尤其是像很多古詩,表達方式與現代文不盡相同,學生理解起來更困難,在授課的時候也可以采取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輔助學生加深理解。
2.豐富課堂形式,在活動實踐中出真知
新課改針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鼓勵其自主探究,在活動和實踐中探索真知,培養語文素養。教師在延續傳統的板書教學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同時,還可以巧用翻轉課堂,教師可以自行錄制微課,供學生觀看學習。每節微課的時間不宜過長,其講授的都是易錯點和掌握難點,或者就是單純的文學朗讀。教師在進行微課錄制的時候注意課程的輕松度,避免讓學生產生壓力,最大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形成學習的興趣。
教師也應當豐富課堂形式,例如,《琥珀》一課的教學中,何為琥珀?僅從文章中難以得出一個清晰的認知,教師在課上可以播放琥珀形成的記錄片,在有條件的情況上,可以在課堂上演示琥珀的做法,甚至可以讓學生親身實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安全性,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燙傷的情況。《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中,“我仿佛聽見幾只鳥撲翅的聲音,等我注意去看,卻不見一只鳥的影兒。”為什么用“仿佛”?教師可以提出這一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聯系上下文閱讀,必要時可以采取小組談論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結論。因為每個人對課文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在學生發言的時候教師應當以鼓勵為主,每一種答案的得來都有其原因,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質疑、思考這樣的結論是否正確,從而培養學生的積極思考的能力。
3.采取恰當可行的教學策略,科學評判教學成果
在授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在備課和課后評判兩個環節上也需要倍加重視。例如,備課階段需要教師花費時間搜集素材,制定授課計劃和教學思路,保證課程的有效開展。要將課程導入、文章解讀、小組討論、發言、總結等諸多環節壓縮到不到一個小時的授課時間,需要教師對上課的節奏有個良好把控。同時在評判上也要多樣化,目前最直觀的教學評判標準就是考試,在語文考試題目的選擇上可以借鑒優秀的出題案例,避免出現單純考察語句默寫的題目出現,以鍛煉學生思考能力的題目為主。教師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也可以從線下轉到線上,線上解答即時評分,教師只用統計易錯點即可,避免了大量批改作業對備課時間的占用。
當然,語文課程避免不了的就是書寫,為了避免學生出現“提筆忘字”的情況,線上課后作業的形式應為少數。最后,教師在授課總結上,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平臺、家校溝通平臺,在授課完畢后及時聽取家長和學生的反饋,改正教學中存在的不合理之處,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程的授課不應該“僵化”,科技的發展我們也應當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將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福利巧用到教學中來,在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時候,教師應當合理把控一個“度”,讓信息技術成為教育教學的媒介,而不是被其“牽著鼻子走”。在課堂授課中教師應當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文學素養,讓學生樂學、愛學、會學,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楊佳,孟利娜.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08):43.
[2]王立娟.創設情境教學,提升小學語文生態課堂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25):37.
[3]王倩.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