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慶磊
【摘要】由于教育觀念、師資配備等諸多原因,致使農村學校存在“輕育重教”短板,使得成績差、升學沒有希望的學生經常處于壓抑狀態,內心壓力得不到釋放、心理障礙得不到疏導矯正,這些心理壓力和心理障礙是農村孩子成長中的“重磅炸彈”。
【關鍵詞】重教輕育;短板;教育方向
在農村,大多數學生家長都期盼孩子考高分,就讀好的大學“跳出農門”,把對教師的評價聚焦在升學率上;學校考核教師也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依據,導致教師主要精力用于抓學生考試成績。加之農村教師學習勁頭不足,缺乏先進理念引領,觀念落后、方法老化,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很少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導致形成“重教輕育”短板,成績差、升學無望的學生往往受到老師和同學冷落,缺乏學習興趣、缺少學習意志力,心理上存在缺陷,形成“心理貧困學生”群體。如何“彌補‘重教輕育短板、尋找‘心理貧困學生教育途徑”,筆者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重教輕育”短板的表現形式
1.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健康心理品質是學生健全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農村山區學校,校內師資不足,缺少心理咨詢師或生活指導教師,任課老師把精力集中于課堂教學,很少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個性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矯正;校外特別是留守兒童、單親學生享受不到父母正常親情關愛,很大程度上處于“生活缺少照應、行為缺少管教、學習缺少指導”三缺狀態下,良好個性心理的形成受到嚴重影響。
2.家庭教育認識不足。當下,農村學生家長對家庭教育認識不足,文化素質低的教育方式方法簡單粗暴、外出務工的以“物質投資”填補撫育空白、父母離異的監管不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管的溺愛有余,還有的家長甚至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卸于老師,對孩子缺少管教。不良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形成不良個性心理,養成諸多不良習慣。
3.非智力因素培養缺位。非智力因素是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的內驅力,但農村山區學校仍然按照“應試教育”理念,以考試為方向標,對學生無差別化“改造”和強制管理,對學生的要求,除了分數還是分數,忽視兒童天性,忽視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這種觀念下教育出來的學生,踏入社會普遍缺少靈性,發展方向迷茫。
4.學科核心素養得不到培育。農村學校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年齡偏大的觀念陳舊、新分配的經驗不足、非師范類招考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晉升高級職稱的存在惰性思想,教師整體上教育教學研究、合作意識差,對教材及教學內容、教材編輯意圖研究不深不透,課堂教學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照本宣科,忽視學生思想道德、審美情趣、學科核心素養、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與培育。
二、“重教輕育”對學生成長影響
處于半幼稚半成熟成長階段的農村學生,心智、思想懵懂,抗拒力弱,“重教輕育”容易讓“心理貧困學生”形成“不良心理綜合證”:心理障礙;認知行為偏差;逆反心理;人格扭曲,如道德滑坡、責任感缺失、自私冷漠、缺乏家國情懷等。
三、探索“心理貧困學生”教育途徑
1.適當偏愛,培養良好個性心理。“心理貧困學生”教育,首先要營造良好的班集體育人氛圍,建立信任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基礎上,給予“心理貧困學生”適當偏愛。如學業上個性化輔導、尋找點滴進步,生活中把能做好事的機會留給他們做,每次成功都投上信賴目光,生活中的點滴錯誤用親切眼神提示,讓他們內心感受到人文關懷;開展“手拉手”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上互相幫助、在情感上互相依賴,感受老師如父母、同學如兄弟姐妹、班級就是家的溫暖。這樣,老師點滴的愛就像雨露陽光于禾苗一樣滋養學生心田,讓學生從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消除“心理貧困學生”內心疑慮和困惑,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心理。
2.家校互動,完善“三位一體”教育機制。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發源地、獲取教育滋養的第一源泉。以提高家長素質為突破口,改變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如開學第一個月為“家校教育月”,召開家長座談會、經驗交流會,分享交流家庭教育方法等,向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宣講先進教育思想、正確教育理念,引導家長教育好孩子。
3.移情遷移,培養非智力因素。只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養,智力因素才能得到開發,非智力因素是“心理貧困學生”教育轉化的催化劑。如以“學生實踐文化”為載體,設置文化走廊,展示“心理貧困學生”手工制作、發明創造,讓他們享有獲得感、成就感;組織“心理貧困學生”校外采集生物標本、寫景寫生等,在寓教于樂活動中學習獲取知識,潤物細無聲中培養學習信心,樹立人生目標。
4.轉變觀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新課程理念已從落實“三維目標”走向培育“核心素養”,這要求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承者,更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總之,教育是“教”與“育”的有機統一,其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質,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面對個性各異、千人千面的學生,既要關注孩子當前,更要關注孩子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申靜.注重家校合作培養農村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摭探[J].成才之路,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