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把加強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學校必需加強美育改革,切實增強美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服務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育;實踐活動
一、小學美育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改革進入深水區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仍有多數中小學重智育輕美育,有的學校還存在“三重三輕”的問題。重應試輕素養。學校和教師往往重視美育考核的指標,對藝術知識的傳授較為扎實,但學生真正的藝術修養并未得到落實。重少數輕全體。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有各類社團或興趣小組,但參與學習的是少數學生,還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藝術興趣需要。重比賽輕普及。有關美育方面的活動,往往只停留在比賽上,沒有比賽的項目就沒有推廣普及。最終結果是藝術比賽能夠獲得大獎,而學校沒生生都會的藝術特長。綜合來看,要解決學校美育問題,必需充分認識和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統籌推進美育改革,普遍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學美育改革的原則
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改革,要通過美育課程傳遞審美知識、美育活動普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水平,培養學生具有未來公民的基本人文素養。為此,在探索美育改革中始終遵循三個原則:第一,全面性。避免出現受“應試教育”“專業藝術教育”的影響,只偏好藝術專業技能,而忽視審美觀念內容的教育的現象。逐步實現從欣賞美、評論美、創造美,從課堂教學到社團活動到社會實踐的全面美育觀,最終實現美術教育的全面鋪開。第二,普及性。把美育教育作為一項普及性教育,全員推開,讓每一名學生甚至教師都參與學習,真正實現先普及先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原則。第三,基礎性。降低起點,發現興趣,培養特長,逐步提高,注重在美育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教育作為基礎學科,與學校的社團活動、課程改革緊密結合起來,解決好基礎性與提高型的矛盾,讓全體學生夯實基礎,讓部分學生率先提升。
三、小學美育改革實施策略
1.高度重視,轉變觀念。學校成立美育改革領導小組,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師實施并進行監督。
2.加強宣傳,強化監管。對美育改革實驗進行廣泛宣傳,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與支持。同時,保證美育教育經費,優化校內外環境,構建科學的監管機制,完善美育評價制度。
3.豐富活動,注重實踐。全面統籌美育教育和美育活動,對在藝術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沒有美滋養的人生必然是單調的、干涸的人生。如果學校教育沒有培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學生就不會樹立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需堅定美育工作的重要性,結合實際,努力探索學校美育改革,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智慧。
【參考文獻】
[1]王鵬.增強小學美育實效應提升“六性”[J].教學與管理,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