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磊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合作社現在逐漸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既推動了三農的發展,加快了農村、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響應國家的號召,為精準扶貧做出貢獻。因此,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政策扶持是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助力同樣不可缺少。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精準扶貧;扶貧模式
據統計, 從2012年末至2018年末,在我國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中,農村貧困人數雖然仍存有1660萬人,但已累計減少了8239萬人,獲得了明顯的成效。[1]在扶貧過程中,不僅要做到使貧困人口脫貧,還要預防已經成功脫貧的人口有重新返貧的風險。因此,要想做到真正的“脫貧摘帽”,政府出臺的政策支持是一方面,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此情況下,合作社的作用開始逐漸突顯。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一)模式說明
該模式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扶貧模式中最基礎的模式,模式的參與人只涉及到兩個主體,即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貧困戶。在政策的支持下,貧困戶能夠以土地和所持資產入股,或合作社為部分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幫助貧困戶種養殖等,帶動貧困戶增收。這種模式使得與合作社結合的貧困戶不用擔心農產品的銷路,利益有所保障,但同時這種模式又使貧困戶對合作社的依賴程度較高,對合作社的要求可能較大。
(二)模式相關合作社介紹
內蒙古達拉特旗上禾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位于恩格貝柳子圪旦村,主要種植“貝貝南瓜”,是合作社主打的經濟作物。2017年該合作社帶動農民試種300畝“貝貝南瓜”,帶動三戶貧困戶;2018年帶動有勞動能力的一戶國家級貧困戶種植“貝貝南瓜”8畝,年底收入2萬元,幫助無勞動能力的4戶貧困戶代種,使得平均每戶年底收入1.3萬元,該項種植使上述5戶貧困戶在2018年底全部實現脫貧;2019年合作社種植“貝貝南瓜”3000畝,引進新品種訂單500畝,幫扶貧困戶7戶;2020年預計種植面積擴大5000畝,建立初加工廠,幫扶貧困戶,解決鄉村一部分就業問題。
二、“政府+專農民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一)模式說明
此模式增加政府方,使三方團結協作,共同盈利。政府作為該模式的基礎保障,例如縣、鄉政府以及村委會,主要起引導作用。縣、鄉政府建立起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合作社幫扶貧困戶,同時又為合作社提供資金,促進合作社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首先銜接了政府和貧困戶,一定程度上避免貧困戶過度依賴政府的情況。而合作社對貧困戶扶貧,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因地制宜的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幫扶,打破了政府扶貧的單一性所帶來的缺陷。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扶貧時既服務了政府,也服務了貧困戶,為貧困戶脫貧的同時也幫助政府完成了扶貧任務。
(二)模式相關合作社介紹
惠興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主要生產優質綠殼雞蛋,該合作社堅持綠色種養方式,采取白天散養輪放,傍晚粗糧補飼的方式對雞進行養殖。惠興合作社在2019年7月推出“惠興紅嘴雁扶貧創富健康行”項目,該項目是由政府牽頭監管,百姓脫貧創富的綠色項目。政府在2019年7月為貧困戶以每羽30元的價格購入紅嘴雁苗2500羽,通過200天的自然飼養,紅嘴雁凈重達6斤以上時,合作社以130元的價格進行回收,除去種苗及飼養成本,養戶每羽可或凈利潤60元。計劃從2019年到2021年,穩步拓展,以“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創新模式帶動100戶農牧民成功脫貧。
三、“公司(工廠)+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一)模式說明
該種模式下,主要由公司或工廠起帶頭作用。此模式的公司或工廠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合作社對外聯系,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另一種情況由合作社相關人員自己成立公司或工廠,贏利的同時以幫扶貧困戶為主要目的。這種模式增加了新主體公司(工廠),在提高自身利潤的同時,幫助貧困戶增收,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后續發展提供了保障。因為有合作社為紐帶,也避免了企業因為貧困戶分散而產生的管理不便問題。
(二)模式相關合作社介紹
內蒙古科右前旗鳳羽桐種植專業合作社,坐落在科右前旗科爾沁鎮柳樹川村。合作社整合基地現有資源與康勤馬鈴薯產業集團達成意向,在科右前旗流轉一萬畝土地,訂單生產馬鈴薯。合作社利用現有的技術,與電商中心配合銷售,從而解決了馬鈴薯難賣、難儲,雙抗的問題,以利于農民和貧困戶的增產增收。合作社現有成員51人,輻射帶動周邊農戶200戶,其中建檔立卡戶20戶。依托該項目200位當地農民就地轉化成為產業工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產業工人月均收入3000元。
開魯縣張廣富紅干椒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2010年,引進高產量、抗病性強的辣椒品種后,通過規模化、機械化的科學種植,提高生產能力。由合作社做基礎成立辣椒加工廠,年用工量2萬多個,年用工薪資達210多萬元。給當地的農戶和剩余勞動力、特別是貧困戶提供的就業的機會,解決了貧困戶就業110余人。
四、“政府+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一)模式說明
該模式涉及較多的參與主體,政府、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貧困戶的結合互助,能夠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首先,政府在扶貧中把控了總的大方向,在政策和資金方面能夠及時的提供給各方主體,為扶貧奠定基礎,提供了保證,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第二,公司在市場中具有前瞻性,能夠優化經濟資源的配置,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相比,在生產、銷售等環節更具有方式、渠道和技術。最后,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模式中的中堅力量,上聯結政府和公司,下聯結貧困戶,有效的發揮自身作用。該模式下,四方主體共同發展,相互配合,將自身優勢充分發揮,為貧困戶脫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起到了更好的增收效果。
(二)模式相關合作社介紹
武川縣農興產品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月,并于2012年成立了內蒙古蒙瑞興糧油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武川縣農興產品專業合作社聯合武川縣哈樂鎮黨委、政府以及哈樂鎮所管轄的11個村委會,通過自身的便利條件,為哈樂鎮所有享受扶貧政策的貧困人口提供幫扶服務:每戶每年免費加工1000斤小麥、莜麥,超出1000斤的按加工廠對外價格(小麥每斤0.1元、莜麥每斤0.3元)收費。哈樂鎮的11個村委會負責向貧困人口宣傳,保證貧困戶能及時獲取信息。2017年以來,蒙瑞興糧油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和農興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積極參加哈樂鎮的扶貧產業建設和幫扶工作,為哈樂鎮537戶貧困戶每年無償加工糧食1000斤,為全鎮30戶特困戶發放糧油2000斤,幫扶取得了明顯成效。從2017年到2019年12 月,合作社一共為230多戶貧困戶免費加工糧食23萬斤,折合人民幣6.9萬元。
五、結語
要想脫貧且不易返貧,扶“智”和“志”尤為重要,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恰恰在扶“志”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由于其具有益貧性,它的性質和運行模式、制度安排與其他組織方式相比,在扶貧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2]因此擺脫貧困現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章欣然,周世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增收脫貧機制設計[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5):27-29.
[2]徐莉莉,申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