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恩
摘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正在迅速發展,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時代呼喚新時代的物理教師要與時俱進,不能僅停留在“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層面上,要善于“啟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物理教學;實驗探究;創新培養
一、巧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強調以課本、課堂、老師為中心,運用灌輸式、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并采用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實施課堂教學,面對傳統的這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對目前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將成為“瓶頸”因素,嚴重地制約與阻礙了教學改革的深入。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教學、遠程教育、網絡教育的發展,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方便了中學物理教學,現代教育技術還可以使學生充分地利用視覺和聽覺去獲取知識,綜合利用各種儀器進行學習,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可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效益。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達到形聲并茂,色彩逼真,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寓教于樂,寓教于美,對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提高素質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二、轉變教學角色,引導學生實驗探究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只有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正確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以物理知識為載體,有選擇地吸收外部輸入的各種信息,使教學信息收發達到同步,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同時,物理知識的傳授,應是經過學生自己思考,親自獲得知識的探索過程,從這一意義上看,學習活動不僅是由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識“再發現”或“重新發現”的過程。“實驗探究”可以深化學習興趣,這一過程,教師應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學生應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
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教學時,我首先導入教學情景,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用市場銷售的小玩具激光筆作光源,在平底燒瓶中裝半瓶茶水(有些學生想到用清水,加入幾滴牛奶),使之能顯示出光路,將燃燒著的香插入燒瓶中,使燒瓶中的空氣中產生淡淡的煙,可以清晰地顯示出空氣中的光路。在學生實驗過程中,我在旁引導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注意的事項,煙不要太濃,濃煙會擋住光,影響實驗效果。在實驗過程中,有位學生奇思妙想,問老師“可不可以用半圓的玻璃磚粘貼在白色的襯底板上,用激光筆作光源,選擇適當的角度入射,能不能看到光路”我沒有做出任何回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動手驗證,說如有需要,老師可以在旁幫忙,這位學生滿懷信心,根據自己的猜想動手操作,經歷實驗探究,這位學生很高興跑過來告訴我,“老師我實驗成功了,可以在襯底白板上看到折射前和折射后的光路”,看到學生高興的樣子,作為老師的我也感到很欣慰。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當實驗探索發現伴隨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時,學習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物理現象來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解決問題能力是建立在掌握物理規律的認識結構上,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僅反映對現成問題的解答上,還反映在學生能否根據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新的問題,設計多樣的解題方案。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重要方法。
如:“大氣壓與人類生活”教學時,我通過一個簡單的“瓶子吞蛋”演示實驗讓學生知道大氣有壓強,從而引導學生思考液體的沸點跟表面氣壓的關系,學生再通過分組討論理解大氣壓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列舉我們生活中常見而陌生的例子“高壓鍋”,但學生對應用原理有點模糊,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其實高壓鍋是應用液體的沸點隨液體表面的氣壓升高而升高的原理制成的。清楚原理后,接著就有學生提出問題“使用高壓鍋時,能不能將重物壓在限壓閥上?”作為老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給學生,應該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高壓鍋內液體沸騰時,鍋內氣壓大約是多少?鍋內沸點大約是多少?如果以鍋蓋直徑為24cm的高壓鍋為例,限壓閥質量為96.5g,噴氣孔直徑為3.5mm,則鍋內壓強約為2atm,這時鍋內水的沸點約120C0。同時還要讓學生求出當高壓鍋開始噴氣時,鍋蓋內外受到的壓力差是多少?如果鍋蓋的直徑為24cm時,鍋蓋內外受到的壓力差F=PS=1*1.013*105Pa*3.14*(0.12m)2約是4445N,這大約相當于450kg物體受到的重力,因此使用高壓鍋時必須十分小心,高壓鍋爆炸的威力不亞于一顆小型手榴彈。通過分析學生又已基本能夠解決前面最初提出的問題,然來高壓鍋內氣體壓強是由限壓閥的重力控制的,如果增強限壓閥的重力,鍋內氣壓隨之增加,沸點隨之提高,這樣很容易造成高壓鍋爆炸,所以要嚴禁這一做法。這時又有學生提出問題“用高壓鍋煮湯,怎樣才能快速、安全地打開鍋蓋?”問題一提出,引起全班學生的積極討論,有些學生說“把高壓鍋放在水中冷卻”、有些學生又說“往鍋蓋上不斷淋冷水”,我說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正確,哪兩種哪個才是最優的方案,這個又留給學生討論,讓他們得出最有說服力的方法。經過學生的積極討論,最終他們也得出了最優的方案是第二種,讓學生代表發言,他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冷水淋在120C0的鍋蓋上立即汽化,汽化會吸引大量的熱,同時由于傳導使其他部位冷卻,而且從上面冷卻使蒸氣和液體的對流順利進行。
四、結論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與我們生活聯系密切,所以在上這節課時,我把整節課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通過質疑問難,解決我們生活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識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而不是直接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去識記。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韓景春.中學物理教材教法--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0(06).
[2]邢紅軍.論物理教育中的直覺思維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