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 何黛
摘要:本文以C高校為例,分析當前C高校體育運動訓練上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有效性提升策略,希望可以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體育;高校;運動;訓練;有效性
體育運動訓練主要指在教師安排和指導下學生進行的專業體育技能訓練,在體育運動訓練上包括了專業項目、專業戰術等訓練內容,通過訓練可以提升學生體育專業技能與自身體質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高校體育運動訓練重要性及有效性分析
(一)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分析
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即通過體育運動訓練之后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育技能提升情況,如果通過體育運動訓練之后學生體質水平與體育技能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則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比較好,反之有效性較差。體育運動訓練中,可以對其有效性造成影響的因素很多。首先,學生。學生積極性與學生運動習慣對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影響很大,若學生對體育運動訓練積極性高,在體育運動訓練中更加認真,通常體育運動訓練效果比較好,反之若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難免在體育運動訓練中不認真,訓練效果相對也比較差[1]。其次,教師。教師作為體育運動訓練主要主體之一,其對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影響較大。
(二)高校體育運動訓練重要性
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高校通過多種多樣體育運動訓練可以提升學生體質水平,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為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提供必要保障。首先,通過體育運動訓練有利于提升學生體質水平。學生在體育運動訓練中身體各項機能得到進一步鍛煉,為學生健康體魄打造提供有力支持。其次,體育運動訓練有利于學生智力發展。體育運動訓練除了必要體能訓練之外,還會對一些專項體育技能進行訓練,很多體育項目需要學生具備高水平的靈敏性、協調性等。以乒乓球為例,在各種乒乓球技巧訓練中,學生需要對乒乓球落點、球拍力度、回擊點等進行分析,才能保證自己在對局中獲得勝利,而這個對打競爭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大腦、手臂等部位都參與其中,長此以往可以促進學生反應能力、規劃能力等提升[2]。再次,體育運動訓練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體育運動訓練中學生不僅要時常體驗運動帶來的多種身體刺激,同時還要在運動中感受多種心理刺激。這種心理刺激在一些競爭性、合作性等運動訓練中表現較為明顯,長此以往學生合作競爭等意識不斷提升。
二、當前C高校體育運動訓練上存在問題
(一)問卷設計
出于更為真實分析高校體育運動訓練存在的問題,筆者設計《體育運動訓練情況調查》問卷,以C高校20名體育教師與3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將問卷分發放給學生與教師,待學生與教師填寫完畢后將問卷收回。《體育運動訓練情況調查》問卷分為教師版與學生版兩版,問卷具體內容如下。
學生版問卷具體內容:(1)基礎信息(性別、姓名等);(2)我對體育運動訓練有興趣?(3)我積極參加每一次體育運動訓練活動?(4)我覺得老師對我的幫助大?(5)我滿意現在學校體育運動訓練課程?(6)我有課下自主體育運動訓練的習慣?(7)我對體育運動訓練課程的意見?
教師版問卷具體內容:(1)基礎信息(性別、教齡、姓名等);(2)我有設計體育運動訓練課的習慣;(3)我會針對每一位學生具體情況制定專業訓練計劃?(4)我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體育運動訓練教學?(5)我平時經常和學生溝通?(6)我給體育運動訓練課程的意見?
(二)問卷調查結果
此次調查采用隨機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學生版問卷300份,收回問卷300份,問卷回收率100.0%;發放教師版問卷20份,收回問卷20份,問卷回收率100.0%。兩版調查問卷具體結果如下。
學生版問卷調查結果:(1)基礎信息分布情況,186名男學生占比62%,114名女學生占比38%;(2)對體育運動訓練感興趣學生132名占比44%;(3)積極參加每一次體育運動訓練活動的學生112名占比37.3%;(4)覺得老師對我的幫助大的146名占比48.7%;(5)滿意現在學校體育運動訓練課程的162名占比54%;(6)課下有自主體育運動訓練習慣的96名占比32%;(7)表示需要增加體育運動訓練課程趣味性的105名占比35%,表示需要增加體育課數量的92名占比30.7%,表示需要增加指導教師的65名占比21.7%,其他意見32名占比10.7%。
教師版問卷調查結果:(1)基礎信息調查結果分布,12名男教師占比60%,8名女教師占比40%;教齡在5年以上15名占比75%,教齡在5年以下5名占比25%;教授級別4名占比20%,講師16名占比80%;(2)有設計體育運動訓練課習慣的17名占比85%,無設計課程習慣的3名占比15%;(3)針對每一位學生具體情況制定專業訓練計劃的9名占比45%;(4)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體育運動訓練教學的7名占比35%;(5)平時經常和學生溝通的11名占比55%;(6)表示需要增加體育課程數量的9名占比45%;需要拓展培訓內容的7名占比35%;其他建議3名占比15%。
(三)C高校體育運動訓練上存在問題——以調查結果為依據
從上述調查中可以看出C高校體育運動訓練上存在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1)學生積極性不強,上述調查中表示對體育運動訓練感興趣學生還不足五成,且學生參與運動訓練活動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有六成以上學生參與積極性明顯不足;(2)學生自主體育運動訓練習慣不好,上述調查中有課下進行訓練的學生不足四成;(3)體育運動訓練課數量與趣味性不足,上述調查中教師與學生普遍反映課程數量少,而在課程趣味性方面學生對課程滿意度較低,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不足,且有大半學生表示教師對其幫助較少,希望增加指導教師數量;(4)教師培訓機制不夠完善,上述調查中建議拓展培訓內容的教師在三成左右。
三、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加強對體育運動訓練重要性宣傳,提升學生積極性
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訓練積極性不足與學生意識較低有很大關系,學校可以針對這一點適當增加對體育運動訓練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增加學生與相關體育運動訓練知識接觸機會,提升學生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首先,學校可以利用校內各廣播、電視等媒體平臺。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內廣播臺、電視中心等對體育運動訓練進行適當宣傳,增加學生同相關知識接觸機會,促進學生積極性提升。其次,學校可以開展相應學分獎勵活動。學校可以適當以學分獎勵形式促進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訓練活動中去,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3]。
(二)加強學生自主體育運動訓練習慣培養
在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良好習慣培養,促進學生體育運動訓練質量提升,為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提供保障。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喜好制定自身體育運動訓練計劃。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體育運動訓練計劃,并在學生體育訓練計劃制定結束后監督學生完成情況,通過朋友圈打卡、抽檢等形式進行監督,培養學生良好體育運動訓練習慣。其次,教師要關注學生體育運動訓練情況。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實際運動情況,及時指正學生體育運動訓練方面存在的不足,促進學生良好體育運動習慣養成[4]。
(三)適當增加體育運動訓練課數量與體育課的趣味性
在體育運動訓練課程開展上適當增加體育運動訓練課數量,滿足學生與教師教學需要,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教學有效性提升。同時,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形式,不斷創新體育運動訓練課堂,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教學效果提升。首先,適當增加體育運動訓練課數量。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教學計劃,適當增加體育運動訓練課數量,可以增加到每周1.5-2.5節,增加學生與體育運動接觸機會,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創新教學形式,充分激發學生興趣,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教師可以利用比賽、趣味體育等活動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4]。再次,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等通信手段增強與學生之間溝通。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信、校園公眾號等增加同學生溝通,在溝通中加深對每一位學生的了解,為后期針對性體育運動教學計劃制定提供科學真實的依據。
(四)完善教學培訓機制,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
高校需要不斷完善教師培訓機制,打造高質量體育教師隊伍,促進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首先,適當拓展培訓內容。在體育教師培訓上根據教師實際情況與教學環境變化情況,適當增加技術、教學創新等方面的培訓內容,方便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拓展教學思路,為教師教學質量提升提供保障[5]。其次,積極組織教師交流活動。高校可以加深與其他優質高校的合作,積極促進高校體育教師之間交流,打造相應交流平臺,方便教師之間就體育運動教學進行深刻探討,在交流中促進教師教學質量提升。再次,推進體育科研工作。高校要積極推動本校體育科研項目的研究,為高校體育運動有效性提升提供相應實踐理論支持,借助創新理論的力量推動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有很多,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教學情況適當選擇相應提升策略。存在上述問題的高校,可以從加強對體育運動訓練重要性宣傳、加強學生自主體育運動訓練習慣培養、適當增加體育運動訓練課程數量與體育課的趣味性、完善教學培訓機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體育運動訓練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美蓉.我國大學生體育生活化政策有效性分析及改進策略[J].體育與科學,2018,39(05):104–110.
[2]張學研.高校足球運動訓練有效性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0):53–54.
[3]曹俊.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農家參謀,2019,613(06):196.
[4]龐瀚博鴻,于偉.高校體育運動訓練有效性的提升策略研究[J].灌籃,2019(012):75–75.
[5]倪振華,龔慧敏.淺談如何提升高校體育運動訓練的有效性[J].當代體育科技,2018,8(02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