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金 崔騰宇 梁超梅


摘 要:MASTER是一個具有創新性和改革性學校體育教學方案,該培訓課程以循證科學(Evidence-Based)為理論基礎,以改善體育教師的教學策略。該項目旨在為體育教師持續提供教育和培訓服務,并在簡潔明了的理論框架下,加強理解,培養技能,從而在積極的體育教學環境中,幫助體育教師應對高質量體育教學的各種要求。Master項目在培訓課程中加入了多項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Game-Based Approaches),這極大地提高了體育教師的反饋質量和干預手段,因而在體育教師群體中很受歡迎。鑒于青少年體育的教學質量和運動參與率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全球性問題,研究結論能有效改善學校體育教育和學生運動的開展,幫助中小學體育教師和體育俱樂部更好地制定出有效而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學校體育課程;MASTER課程;體育教師;體育教學;澳大利亞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0)05-0006-06
Abstract:MASTER is an innovative and reformativ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rogram. The training course is based on evidence-based science (Evidence-Ba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project aims to provid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continuou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rvices, and under a concise and clear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strengthen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 skills, so as to help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respond to various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in a positive phys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MASTER project has added a number of game-based approaches (Game-Based Approaches) to the training courses,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feedback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is very popular amo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rate of youth sports is a very common global problem,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development, and help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ports clubs to better develop effective and feasible strategy.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STER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ustralia
體育課程作為改善和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主要手段目前已經被大多數國家所接受[1]。與此同時,學校體育教育也被廣泛認為是兒童青少年了解身體活動益處與健康生活原則,以及學習基本運動技能的最佳途徑[2]。高質量的體育教育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充足有效的體力活動環境,還能教會學生養成積極生活方式所需的終身體育健康技能[3]。隨著學生健康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體育教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中的作用日漸顯現,眾多學者和體育教師呼吁提升體育教育質量。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程的第一實施者往往承擔著多重責任,例如參與體育課程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的需要,身體素質和身體活動水平的需要以及主觀幸福感的感知[4-5]。有大量研究顯示,體育教師會對學生的在體育課堂中的成功感、享受感、積極或消極的幸福感、動機以及參與體育活動的持久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6]。然而我國在學校體育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忽視體育運動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傳統教學科目上以及學生的學術成就上,教師提供的積極反饋和鼓勵通常是有限的,當學生犯錯誤時懲罰或嘲笑是常見的,教師往往過分強調輸贏,從而忽略學生的優點[7]。
山東體育科技 ? ? ? ? 第42卷 ? ? ? ?總第188期 ? ? ? ? 2020年第5期閆 金,等 澳大利亞MASTER體育教師培訓課程的特征以及啟示
No.5 2020近些年來,澳大利亞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的不斷攀升和參與運動率的下降已經成為公共衛生的焦點問題。為加強學校體育教學的質量,由新南威爾士州和當地的醫學研究中心共同資助紐卡斯爾大學的Dr Narelle Eather和Pro Philip J. Morgan為領導的課題小組設計開展的以學校為基礎(School-Based)體育教師干預培訓課程——MASTER,即:M,A,S,T,E,R,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維度(見表1)。此項目旨在解決當前兒童青少年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此教學法的基礎是通過體育教師營造“積極的教學環境”,并適當引用基于游戲教學法來實踐推廣和培養。目標是通過六個(M,A,S,T,E,R)基本要素來提高兒童青少年的健康體智能、健康和幸福感[8]。
MASTER已經于2017年在澳大利亞多個城市和中小學正式實施,有數據顯示體育教師在經過該課程的培訓后,付諸實踐教學后的效果是顯著性的,學生在MASTER的框架體系下期望價值和成就動機、情境興趣、自信心水平自尊以及體力活動水平和能量消耗均高于傳統班的學生[8]。因此,本研究將從分析澳大利亞MASTER體育教師培訓課程的主要框架和理論基礎入手討論MASTER課程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啟示。
1 MASTER課程特征
1.1 MASTER的研發過程
MASTER體育教師培訓計劃是由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執教經驗豐富的體育教師員,運動員,體育教育專家,體育領域的學者以及研究體力活動,健康科研人員設計。MASTER旨在解決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中的當前問題(如體育教學質量)。MASTER的基礎是通過體育教師的“積極指導和引導”,即通過基于游戲的教學實踐進行推廣和培養,針對體育教師的六個基本要素可以改善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主觀幸福感,并運用循證科學(Evidence-Based)的方法設計和推廣為提高體育課程質量的教學框架,以滿足兒童青少年參與運動的需求(樂趣、游戲性、成功感、基本技能發展、團隊合作、身體鍛煉),以及激發學生最大程度地學習和發揮他們在運動中的潛能。MASTER是一項根據基線評估完成的課程,一共分為三個階段:1)理論基礎學習;2)教學實踐;3)教師之間評估和反思。MASTER首次開展培訓是在2017年的1月,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的一個足球俱樂部開展的為期12周的體育教師培訓,此次共計有40名來自中小學的體育教師參加了這次課程。
1.1.1 理論基礎
第一階段,體育教師需要參加為期2小時的理論面對面教育研習班,該研習班向他們介紹了MASTER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并為其提供了根據MASTER框架(表1)來規劃課程的安排。
1.1.2 教學實踐
第二階段,為期3周,該階段包括在指導教師(Narelle Eather和Philip J. Morgan)的指導下,體育教師們在其正常的體育教學中實施MASTER的要素(每周2次,每次1.5小時)。指導教師每周只上一節課(1.5小時),在體育教師之間輪換,時間為4周,持續應用MASTER框架,并提供理論支持。參與培訓的教師通過專門設計的MASTER網站來提供實例課程活動和MASTER學習活動,以及對課程計劃草案的反饋。在培訓課程期間與結束之后,指導教師要求參與培訓的老師提供以下方面的反饋意見: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潛在方法(比如調整課程活動);促進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提問技巧;課程評估和教師反思;確定MASTER中各個要素的開展情況;確定可能沒有的納入MASTER框架的因素。
1.1.3 教師之間評估和反思
第三階段,教師評估和反思課程。培訓指導教師(NE和PM)準備并實施了為期2小時的培訓課程,旨在強調MASTER框架以及基于游戲的教學實踐的重要方面。教師通過MASTER觀察清單來進行相互評估,基于清單和教師觀察的小組討論將促進學習。這種合作實踐將已知的專業學習與教學“階段”結合起來,這在如今的高等教育環境中很常見[21]。有研究證明,當學習者參與到反饋過程中,明確學習成為評估者,有一個明確的框架來評估某一表現,并通過討論或對話來提供反饋時,學習和理解將得到優化。在教師評估和反思課程結束后,在正常的培訓課程中將繼續實施MASTER策略,并要求教師們與指導教師一起對彼此進行相互觀察(使用MASTER觀察列表)[22]。在進行同伴觀察后(peer observation),再次進行反饋和專業對話。大量研究已證明同伴之間的對話是改進教師實踐的有效方法,且這一方法廣受好評[21]。
1.2 MASTER課程評估
研究團隊在基線水平(2017年1月)以及即時干預12周后(2017年4月)對教師實踐進行了評估。在每個時間點,通過系統地觀察3次視頻培訓課程(課程為每周2次,每次1個半小時),從而來評估每位教師的教學實踐。其目的是評估教師在練習狀態(訓練或比賽形式),課程期間使用(比如框架、指令、活動和教師干預),干預行為(比如程序、教師解決和提問)以及反饋(比如糾正、消極、積極、忙亂和懲罰)等方面的變化,表2概述了觀察測量方式。從相互觀察中選取了最有可能被教師們利用來改變學生行為的行為,與反饋有關的幾種教師行為合并在一個反饋類別中。
2 MASTER課程對我國學校體育及學校衛生健康教育啟示
2020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頒布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其指出要貫徹習總書記關于全面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指示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此基礎之上,我國還應該全面推進教育文化以及學校衛生體育的事業發展,不斷加強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對推動兒童青少年文化學習的體育鍛煉的協調發展,幫助廣大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康、健全人格發展。
在此背景下,學校體育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盡管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由于學業負擔和升學壓力,傳統的體育課堂很難同時滿足學生增強體質、培養健全人格、享受體育樂趣的要求。體育課的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使用、教學設計的改變已成為趨勢。澳大利亞MASTER課程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的運動、游戲、興趣和身心教育融為一體,并將終身體育的思想貫穿課程始終。并且該培訓課程在澳達利亞已經被廣大中小學所接受和采納,并且已經逐步納入大學體育課程和俱樂部教師員的培訓中。此研究很有的運用西方的循證科學為理論基礎,并才采用了大量的實驗性的研究,在不斷的探索和教學實踐反饋中完善和明確MASTER的課程體系,課程目標,課程組織形式以及課程評價目標。可以明確的是,MASTER課程體系是在不斷反復的試驗中成長起來的。
縱觀我國幾十年的體育教學改革中所遇到的機遇與挑戰,這其中的體系和改革內容在不同層面上都有一定的啟發。
2.1 課堂時間管理,充分讓學生參與到運動中
研究表明,體育教師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的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和手段,可以有效地針對性地加強對學生體育課中身體活動有促進作用的因素,提高學生體育課中的身體活動水平,發揮學校在促進學生身體活動中的作用[23]。 MASTER在體育教學中所體現的時間管理主要是通過體育教師清晰和簡介的指令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可以是學生充分浸泡在運動的時間里。盡量縮短教師與學生的談話時間(快速行動起來);同時提供指示并進行演示;無需排隊或等待;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教師學生之間互動;快速評估和調整活動;采用小場訓練賽(small-sided games)。因此,MASTER真正可以做到“精講多練”并在課堂上鼓勵和表揚學生,培養其參與運動的興趣,以促進其更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
2.2 通過創新組織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競爭是人的天性,體育比賽的實質和趣味性在于比賽和競爭,因此可以通過體育比賽可以使人際間的交流更加地頻繁[24]。MASTER課程通過培訓教師來積極開展游戲性和有氧運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活動,使整個班級學生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提升巧妙融入到以游戲為主要的體育鍛煉中。這將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體育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同時也可采用音樂、發現式教學、小組教學等來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以學生為教學中心,通過提問的方式來積極引導他們對于運動中采用技能的思考,真正做到寓教于樂,此類多元的教學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尤其應該多在處于基礎教育的兒童青少年中開展。
體育運動是提高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機能的有效、重要手段,學校體育課程主要承擔了兒童青少年體育運動的任務,體育課堂是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載體,是獲得體育運動技能和提高身體活動水平的途徑。MASTER課程最大限度地開展體育活動,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中有針對性、有條理、有趣味地盡可能多地進行身體活動,相比傳統體育課堂教學的教師“主宰”“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體育課堂的參與感,更能增強學生身體活動水平,真正到達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
2.3 培養學生在比賽對抗中的思考,決策能力
在游戲或比賽中,學生體會到要解決問題會涉及到哪些策略或技能,從而體會到戰術戰略以及適當的技能對完成游戲或比賽的重要性要接近真正的比賽情境,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在實戰中處理類似的情境,提高學生的成就感。MASTER要求教師通過比賽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創造、嘗試/再嘗試、與隊友和教師討論并制定策略以解決比賽問題的機會。當學生融入學習環境并參與有意義而復雜的問題解決過程并在反饋循環中通過實質性的交流、對話/提問和討論進行互動之時,這種基于比賽的教師指導式學習過程就發生了。因此,MASTER鼓勵教師使用提問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促使教師推動學生在運動中的創造性以及比賽中的決策能力。
2.4 積極開展課后反思,教師即時反饋
有研究表明,教師積極反饋可以顯著提高學生體育課中的身體活動水平,因此驗證了教師積極反饋對學生體育課中身體活動水平的正向影響。此外,教師積極反饋方式在增加學生體育課中身體活動水平的基礎上,還有助于提升學生對體育課的喜愛程度,且不會對學生基本運動技能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23]。根據MASTER理論框架,教師會在每個體育活動后要求學生進行反思。研究認為,反思性練習對于提高質量和提高運動成績很重要,但是,有關研究利用自我反思來維持或改善青年運動成績的實驗研究非常有限。反思自己的行為、態度和思想已顯示出促進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和評估能力以及促進學習的能力,而這是在大多數運動規則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關鍵技能。然而,課后反思正是我國體育教學中所缺失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對反思性練習的理解缺乏信心,并且常常沒有采用反思性的學習方法。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規律性地使用積極反饋行為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堂準備過程中計劃和列出一些有效的表揚性的語句,要肯定學生在完成技術動作的努力并進行真誠的表揚,從而真正發揮教師表揚或鼓勵的作用。此外,反思和反思實踐的結果和質量是需要進一步需要我國體育教育研究的問題。
3 討論
隨著社會和國家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水平的重視程度,體育課在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中的作用將會受到廣泛關注。由于學生一天的60%~70%的時間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在校期間的身體活動水平,尤其是在學校體育課中的學生身體活動時間達到60分鐘的要求更為重要,這也是開展學校衛生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23]。因此不斷改善學校體育課的質量對于學生增強體質健康、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視角出發,借鑒澳大利亞MASTER課程的理念和體系,并采用實驗性的方法不斷迭代和更新構建出適合我國學校體育的課程體系,既是對我國體育課程推進改革,也是推動我國億萬青少年健康發展,以振興民族和國家強盛。澳大利亞MASTER教師培訓課程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得益于其創新、科學、趣味的課程內容,充分關注到教師的身心、社會適應力,針對“健康”也做出了深入解讀。當然,由于我國國情與澳大利亞不同,在推廣過程中,也會面臨文化因素、社會制度、教育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綜合我國的物質條件、制度基礎和精神基礎來看,需要予以幾個重要支持:1)針對澳大利亞MASTER教師培訓課程的價值、優勢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讓社會各界對此都能夠產生深入理解,確保這類培訓課程能夠與我國體育教學環境得到充分融合,贏得學校、教師、社會的支持和認可;2)基于澳大利亞MASTER教師培訓課程理念著手,充分考慮到我國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制定出符合我國體育教育改革需求的政策支持,為MASTER教師培訓課程的推行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支持;3)因地制宜,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MASTER課程教材,提供相關的配套體育設施,大力發展社區體育,為體育教師提供專業的培訓機構,通過多管齊下的渠道,為MASTER的推廣提供物質環境支持,促進其更好地推廣和應用。
就當前來看,我國的體育教育還處于改革過程中,為了提升體育教學和學校衛生健康教育的質量,需要借鑒澳大利亞MASTER教師培訓課程的推廣,汲取其核心理念,針對我國的體育教學現狀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改革當前的體育課程目標制度、教師培訓課程制度,并借鑒MASTER課程的價值來進一步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在社會、學校、社區等層面形成良好的助推氛圍,做到循序漸進,為澳大利亞MASTER教師培訓課程的推廣奠定扎實的依托。
少年強則中國強,體育強則中國強。青少年是 “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少年時期是終身體育行為養成的關鍵階段,推動青少年體育工作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有利于發揮青少年體育在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中的重要價值和獨特作用。未來可針對學生體育課中的身體活動水平進行更多的干預研究,以提高學生日常身體活動水平,從而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提高學校衛生健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朱守波,張錦華.美國SPARK課程體系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6(8):168-173.
[2]林秀華,徐開春.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體育院校專項理論教學模式及實證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5):113-116.
[3]任波,董大勇,閆金.澳大利亞Fit-4-Fun改善兒童健康體適能方案特征以及對我國小學生體育課堂教育啟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3):94-99.
[4]唐翰林,黃鍔.美國SPARK課程在中國推廣中的社會環境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6):114-117.
[5]鄧菊會,金瓊,閆金.體育教學分層視角下“快易與傳統”網球教學法應用分析——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J].山東體育科技,2018,40(1):75-79.
[6]胡小清,唐炎,陳昂,等.美國SPEM課程的特征及對我國小學體育教學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7,24(4):78-83.
[7]閆金,李世豪,丁明,等.學齡期兒童體力活動對執行功能和學業成績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20,41(7):1055-1060.
[8]EATHER N, JONES B, MILLER A, et al.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 coach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coaching practices in junior football (soccer): The “MASTER”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20,38(11-12):1441-1453.
[9]MILLER A, CHRISTENSEN E, EATHER N, et al. Ca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outcomes be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 using a game-centered approach?[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2016,22(1):113-133.
[10]DOCHEFF D M, WOODS M K, ERWIN H. Using good BEHAVIOR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08,79(4):14-16.
[11]HILL-HAAS S V, DAWSON B, IMPELLIZZERI F M, et al. Physiology of small-sided games training in football[J]. Sports medicine,2011,41(3):199-220.
[12]MILLER A, HARVEY S, MORLEY D, et al. Exposing athletes to playing form activity: Outcomes of a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 among community netball teams using a game-centred approach[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7,35(18):1846-1857.
[13]LIGHT R. Coaches' experiences of Game Sen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 Pedagogy,2004,9(2):115-131.
[14]DUDA J L. The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Empowering Coaching: Setting the stage for the PAPA proj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13,11(4):311-318.
[15]LIGHT R, FAWNS R. Knowing the game: Integrating speech and action in games teaching through TGfU[J]. Quest,2003,55(2):161-176.
[16]LIGHT R L, HARVEY S. Positive pedagogy for sport coaching[J].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2017,22(2):271-287.
[17]PILL S. Informing game sense pedagogy with constraints led theory for coaching in Australian football[J]. Sports Coaching Review,2014,3(1):46-62.
[18]BALISH S M, MCLAREN C, RAINHAM D, et al. Correlates of youth sport attrition: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4,15(4):429-439.
[19]HERRINGTON J, PARKER J, BOASE-JELINEK D. Connected authentic learning: Reflection and intentional learning[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4,58(1):23-35.
[20]KOVACS L, CORRIE S. Building reflective capability to enhance coaching practice[J]. Coaching Psychologist,2017,13(1):4-12.
[21]EATHER N, RILEY N, MILLER D, et al.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eer-dialogue assessment (PDA) for improving pre-service teachers' perceived confidence and competence to teach physical education[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7,42(1):5.
[22]FORREST G. Questions and answers: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questioning and knowledge in game-centred approaches[M].Contemporary developments in games teaching. Routledge,2013:179-189.
[23]周玉蘭. 教師與課堂因素對上海市小學體育課學生身體活動水平的影響與干預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20.
[24]毛振明,張媛媛,葉玲.論運動樂趣在體育課堂中的迷失與回歸[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