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是當前教改領域的熱點之一。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信息化在英語教學中被廣泛應用。本文針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擬探究信息化背景下高職大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實現的途徑。
【關鍵詞】信息化;高職英語;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賁培娣(1983-),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南京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旅游英語教學、信息化教學、跨文化交際。
【基金項目】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校級課題“核心素養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施路徑探索”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kyc2019xkt19;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課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旅游人才跨文化能力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9-R-69763。
一、核心素養研究的現狀及趨勢
2016年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之后,核心素養研究成為國內各個學科學者關注的熱點。北師大教授程曉堂(2016)提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并且對它的實質內涵進行了剖析。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文化意識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思維品質體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條件。
王薔在一次學術年會上發言時對高中英語課改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尚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并且指出高中英語課標修訂要以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思路導向。袁輝(2017)從“思維品質”核心素養的角度對英語教學活動進行了設計,提出了設計原則,具體包括解讀語篇深層化、講解內容圖示化、提問問題層次化、設計活動情境化四個方面。邢德清(2018)結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提出了培養策略:第一,基于動態知識觀對英語基本知識進行教學;第二,基于任務驅動培養學生英語基本技能;第三,基于跨學科取向促進學生英語語言交流;第四,基于積極體驗方式讓學生感悟英語文化情感。
程曉堂(2019)基于核心素養理論基礎,指出通過創新英語課堂來發展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從以下五個途徑實施:1. 采用旨在培養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途徑;2. 將學科知識內容融入語言學習之中;3. 通過英語學習發展學生思維品質;4. 借助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英語課堂;5. 創新英語考試與評價體系。
盡管日前學者多把核心素養的培育重心放在基礎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高等教育中的英語學科教學不需要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出發。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也給本研究提供了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1. 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西方國家已經憑借雄厚的經濟基礎提出宏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藍圖。目前幾乎所有高校都加入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大軍,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大勢所趨。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得大量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全體學習者所有,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學校層面,就筆者所在學校情況而言,學校高度重視并且積極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和實踐,鼓勵教師參加各類信息化教學大賽。在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方面高度重視信息化程度,學校鼓勵教師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授課,已收到較好效果。就學生層面而言,00后的學生成長在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中,教師用傳統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我校大學英語課程采用職教云平臺+騰訊課堂直播的方式進行授課,教師充分發揮信息化平臺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以學生為本位,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更加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2. 生源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基于目前整體的招生形勢,依據問卷星的調查結果,就筆者所在學校的生源情況而言,首先是多生源現象的存在。普通班和單招班學生英語水平存在差異。其次是不同生源地學生英語水平特別是聽說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傮w而言,來自經濟相對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好,來自川藏云貴地區的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差異化教學的重要性,不能搞一刀切,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這也符合核心素養教育的本質要求——以學生為本。
3. 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不夠。就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來說,課堂教學的重點大多放在了語言知識點的傳授方面,課堂主要圍繞教材來展開,側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事實上,文化意識培養和教育對于學生的語言學習來說也非常重要,高校英語課程應當充分發揮文化傳承的作用,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這也是進一步發揮高校英語教育人文關懷培養的需要。
4. 重結果性知識輕過程性知識。目前大多數英語教師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結果性知識的傳授而忽略過程性知識。比如,英語學習的難點之一是詞匯的積累。學習難詞相對枯燥乏味,需要具備學習毅力去堅持,而很多高職生學習習慣較差,長時間重復性記憶的學習對于他們來說確實很難做到,是他們英語學習中一個很大的障礙。如果教師在進行單詞教學的時候能夠講一講單詞的演變、單詞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以及相關故事等過程性知識,相信學生對單詞的學習將會更加感興趣,教學效果也會更好。當然,這也對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語言學習不等同于死記硬背,語言學習同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將已經存在的知識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或者是不可更改的。
三、信息化背景下核心素養發展探索途徑
1. 轉變教師角色定位。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大學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首先需要大學英語教師轉變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的角色定位。教師要提升自我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和多媒體應用技術,從而適應英語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創新。這也是進一步滿足信息化背景下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教師利用網絡平臺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過程,客觀上推動學生參與網絡學習和應用。學生在這種新型課堂教學中,能夠更多地參與協作和展示自我,這些都為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樣的英語課堂既能引導學生掌握網絡環境下的英語專業知識學習,又能幫助學生掌握信息化環境下必備的網絡應用技能,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實踐。
另外,掌握網絡技術和教師個人的職業發展息息相關。就英語教學而言,教師需要不斷自我學習和更新知識。教師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和語言文化方面的知識之外,還需要利用網絡資源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并更新行業知識,這也是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需求和專業發展的需要。
2. 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核心素養指導下的教學方式必須明確核心素養的使命和目標——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因此,“以人為本”是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的根本要求。核心素養時代的教學方式一定要尊重個體發展需求,服務于“以人為本”這一教育目標?;谖倚I从⒄Z水平的現狀調查分析,大學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能夠立足學生個體,將傳統英語課堂中的教師本位轉化為學生本位,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學生個體為本,制定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和學習內容。目前我校的大學英語課程分層次教學正是在核心素養指導下的教學改革舉措。教師針對同一層級的同一個班的課堂教學要充分意識到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要性,可利用對分課堂、反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方式去實現教學的最佳效果。
教學改革要處理好各類關系,包括教和學的關系,知識、能力與素養的關系,課內課外的關系。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一定要將學生個體的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目標。一切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選擇對于學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戰性但是又難度適中的內容,即通過個體的努力和教師的指導可以獲得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規律性,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并給予一定指導,引導學生深層次學習的產生,最終在知識習得過程中形成必備的核心能力和素養。
3. 轉變教學評價方式。以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表現性評價方式主要包括角色扮演、觀察、學習任務、學習記錄等,通過表現性評價能夠將學生自身學習情況和成長情況充分表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欲望,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信息化背景下,各類信息化教學平臺的綜合使用為形成性評價的實現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持。
表現性評價依托信息化教學平臺,教師可以綜合分析評價結果以及測量結果。通過表現性評價的方式不僅能夠評判出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同時也進一步體現出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諸多表現,既促進了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及時性,同時也使最終評判結果更加客觀和全面。表現性評價還具有較強的持續性和及時性,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結果能夠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大學英語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情況進行鼓勵和傾聽,發揮出引導作用。這一評價方式也是“以生為本”核心素養指導下的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
四、結語
總之,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來探索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施路徑,這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等方面的提高,也有助于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和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必將是未來大學英語學科設置的根本要求。本文對高職英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梳理,并結合當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趨勢,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希望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Bachmanl Palmera. Language Assessment in Practic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索桂芳.核心素養評價若干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17 (01):22-27.
[4]許祎瑋,劉霞.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基本模式、國際經驗及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40-48.
[5]余文森.關于教學改革的原點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05):3-13.
[6]張傳燧,鄒群霞.學生核心素養及其培養的國際比較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7(03):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