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表現性評價是通過完成一些實際的任務,誘導出學生的真實表現,以此評價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方法。通過探索與創新基于表現性評價的新型評價模式,可有效補充和改良小學英語傳統評價方式,實現培養“單一人”到培養“全面人”的跨越,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本文對經過六年多實踐研究而提煉出的具有柳州特色的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為小學英語教學評價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英語;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
【作者簡介】蘭東梅 ,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基金項目】2019年秋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成果報告。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評價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評價驅動著課程與教學,評價改革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推進的必然需求。
2014年開始,筆者帶領教研團隊著力研究符合學生核心素養訴求的新型評價模式。經過六年多的不斷完善和優化,逐步探索并提煉出了具有柳州特色的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進一步推進了柳州市小學英語教學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1.小學英語評價模式的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多年來柳州市小學英語教學評價仍然沿用以筆試檢測為主的傳統評價方式。這種傳統的評價模式與課程改革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為:評價方法單一,過于重視筆試測試,忽視其他考查方式和評價方法;評價過于重視結果,忽視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過程;學生主體地位缺失;教師專業能力薄弱,不具備開發表現性評價模式的能力等。這些問題都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改變以傳統紙質測試為主導的評價現狀,尋求建立符合學生核心素養訴求的新型評價模式已迫在眉睫。
2.概念的界定。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通過完成一些實際任務,誘導出學生的真實表現,以此評價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能力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運用真實的任務或模擬的練習來引發學生真實的反應,由教師或高水平評定者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直接的觀察、評判。其主要形式包括:建構式反應題、書面報告、演說、操作、實驗、資料收集、才藝展示等。
3.研究價值及意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而表現性評價因其自身的特點,可以彌補傳統紙筆測試的不足,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學生通過完成表現性任務可以促進自己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培養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這正契合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要突出“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的建構。
二、解決的主要問題、過程與方法
1.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成果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研究解決當下普遍存在的英語評價單一、忽視學生主體等教師評價意識薄弱的問題;二是研究解決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展示平臺搭建及任務活動設計問題;三是研究解決提升教學評價效度、優化評價手段的問題。
2.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主要包括頂層設計、中介架構、實踐環節三個階段。
具體方法如下:
1.進行頂層設計,明確評價目標,助推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的實施。通過頂層設計,確立柳州市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一目標兩突出”的目標定位,即“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突出學科特色、突出柳州特色”,設計并形成涵蓋各個層面各個系統的有計劃、有標準、有程序、有措施、有評價、有文化的評價實施方案,引領全市英語教師對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擁有全新的認識,更深入地理解“一目標兩突出”的目標定位內涵,促進評價理念逐步更新和轉變,有力地助推柳州市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研究的順利實施,有效解決當下普遍存在的英語評價單一、忽視學生主體等教師評價意識薄弱的問題。
2.架構中介環節,搭建評價平臺,創新應用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2014年開始,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每年舉辦全市小學生英語才藝展示大型活動,旨在搭建多維融合、導教促學平臺,設計凸顯“任務活動性、評價情景性、團隊合作性、創新思考性、生活真實性”的表現性評價活動任務。通過各級英語才藝展示平臺設置真實的評價情境,利用多維度的評價任務設計搭建觀測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平臺,可極大提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活動過程中真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有效解決了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展示平臺搭建及任務活動設計問題。
3.規范實踐環節,支持技術創新,聯動推進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采用學校海選、縣區評選、市級展演的三級聯動方式推進柳州市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三級聯動推進方式保障了評價活動規范、有序、高效地展開,保證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教育福利。為避免評價活動過程中產生教師工作量增大、教師評判主觀性強、評價差異過大等問題,我們創新評價方式,借助優質互聯網資源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評價的運用,實現人機互動評價、線上線下互動評價,優化評價方式及手段,保證測評的信度和效度,有效解決了提升教學評價效度、優化評價手段的問題。
三、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通過理論構建和實踐摸索提煉,形成了柳州市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如圖:
1.目標定位——聚焦素養。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核心素養是完整的育人目標體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在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中的獨特貢獻。它指明了學科教學與評價的方向,規劃并引領學科教育教學的實踐。柳州市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將核心素養定位為目標,把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即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具體化為真實任務設計,并落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表現,確保學生獲得更有意義和深度的學習。
2.平臺展示——變“評”為“秀”。設置個人才藝展示及集體才藝展示兩個平臺。通過真實平臺任務的設計,創新評價形式并賦之予新的活力,即變“評”為“秀”。這樣的評價方式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英語教學的要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學習,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習英語變得“既有趣,又容易”。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測試”到“主動展示學習成果”的跨越,實現從“忐忑”備考心態到“自信”展示心態的轉變。
(1)個人才藝展示平臺。通過自我介紹、才藝展示、視頻配音、互動答辯四個任務模式搭建了一個兼備評價學科知識、心理素質、舞臺素養的show場,將學科知識與聽、說、唱、演等藝術形式融合,打破單一學科界限,補充和改良了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塑造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的展示作品涉及課本教材知識、全球視野、社會熱點、風土民情、傳統文化等,使語言知識生活化、個性化。個人才藝展示平臺凸顯了評價的導向功能,促使課堂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單一傳授知識逐步向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轉變。
(2)集體才藝展示平臺。《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將課本劇表演設計為集體才藝展示平臺的活動任務,可以使教師更直接、更真實地觀測、考查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更為全面地評價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創編、改編、續編等方式將課本內容戲劇化,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在表演中落實核心素養,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3.階段評價——導教促學。學校海選、縣區評選和市級展演形成三級聯動,三個階段的評價自下而上,層層推進。
(1)學校海選是基礎。通過人工智能App的配音海選,確保人人有參與機會,實現學生的自我縱向比較評價,推動自我了解、自我正面認可的評價導向。
(2)縣區評選是關鍵。這個階段的評價拉大了橫向比較的范圍。橫向比較評價中鼓勵學生參與同伴交流、學會同伴欣賞,擴大評價的參與面。
(3)市級展演是挑戰。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測試”到“主動展示學習成果”的跨越,需要家庭、學校、各級教育部門聯動搭臺。市級展演成為學生在表現性評價中的最高挑戰目標,起到了長效的激勵作用。
三級聯動不斷優化平臺任務的展示,并促使廣大教師以評轉念,意識到要從培養“全人”的角度來考量學生的學習活動,并積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
4.融合互通——激趣歷練。 在學校海選、縣區選評階段,在老師的督導下,所有學生須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課文教材視頻配音,要求反復朗讀獲取最高分,系統將自動生成學生的最終參賽成績。在互動答辯環節,評委針對教材內容與學生開展互動交流。而在市級展演階段,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喜歡的配音任務及才藝,進行個性化展示。從“定向”任務走向“開放”任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無限擴大自己的“挑戰”空間,實現課堂群體學習與課外自主學習結合,課堂教學與評價活動融合,提升了教學質量。
(1)個人與集體融合。個人才藝與集體才藝兩個平臺的展示將個人特長與集體智慧融合,既展示了個人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及合作能力,實現評價從“尊重個性”到“面向整體”的點面結合。此外,在完成學習活動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對自己和同伴的表現呈現出相互學習、監督歷練的促進作用,最終促成有效的合作學習。
(2)學科與藝術融合。平臺展示讓英語評價的表現形式變得豐富、生動。學生自主選擇用“英語做事”的方式,如唱英文歌、講英文故事、演英文戲劇、為英文電影片段配音、朗誦英文詩歌、發表英文演講、用英文介紹各地文化等,使語言的規范性與藝術性充分融合,體現了多元智能的評價,更關注學生“全人”發展的狀況。
(3)傳統評價與人工智能評價融合。傳統評價關注筆試檢測及量化結果。人工智能平臺對學生的語言發展狀態及時作出判斷評價,并為評價結果科學而正確地歸因,實現評價個別化和指向性。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實現人機互動評價,根據大數據的追蹤、診斷、分析制定評價標準,將二者結合運用,可更好地提升評價的信度及效度,實現從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到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高度。
四、研究成果的應用效果
通過六年多的實踐研究,柳州市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有效推動了柳州市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教師更新了教學評價理念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其收獲了成就感,提升了人文素養。
1.導向性強。
(1)教學導向明確。隨著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的深入推廣與實施,促使一線教師以評轉念、以評促思,從關注學生的局部知識系統走向關注學生“全人”發展的狀況,不斷改進教學行為,實現新課標對小學英語教學的要求。
(2)學習導向明確。通過完成視頻配音、個人才藝展示、課本劇表演等多樣化的表現性活動任務,使學生“愛上英語”,并在這個過程中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寬視野、開發思維、主動學習、增強自信、實現自我認可,突出“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的構建。
2.普及面廣。
(1)學生參與率高。每年的才藝展示活動都面向全市三至六年級全體學生。由于行政推動、學校重視、家長配合,全市學生參與率高達70%,并逐年遞增,2019年個人展示項目參賽學生便高達72112人。
(2)親子陪伴量大。小學生英語才藝展示活動還引發了親子教育熱潮。眾多家長參與陪伴學習,通過與孩子互動交流,提升親子品質,推動親子教育。如2018年的才藝展示初賽期間,后臺數據統計顯示,約有12萬家長人次點擊參與比賽。
(3)活動覆蓋面廣。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積極主動地參與小學生英語才藝展示活動。2019年,全市共有449所學校參賽。以柳州市柳江區為例,有5所城區小學(包括2個教育集團)、2所場隊小學、8所鄉鎮中心小學(包括3所寄宿制小學)、38所村小參與展示活動。
3.成效顯著。
(1)學生綜合語用能力明顯提升。學生通過參與完成真實的活動任務,脫離以知識講解為中心的傳統英語教學的束縛,使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越來越強,自信心也越來越強。
(2)教學理念引領教學實踐。開展落實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表現性評實踐價模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評價方式的改變帶動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關注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綜合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目標多維化,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評價學生,關注、激勵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展,全市小學英語整體教學水平有了質的提升。
五、反思及展望
在六年多的實踐研究中,我們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對“寫”的評價活動設計有待研究。歷屆小學生英語才藝展示活動,通過視頻配音展示、評委提問等環節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聽、說、讀能力,但“寫”的能力評價任務未能明顯體現,有待我們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2.對學生的后續跟蹤研究有待加強。參賽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英語表現能力出色,他們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以后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如何?我們設想對他們各階段的英語表現進行后續跟蹤、對比分析,更立體地呈現學生成長的軌跡,為我們的實踐研究成效分析提供一些重要參數。
柳州市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強有力地推進了柳州市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有效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的養成和提升。但成績屬于過去,發展才是目標。放眼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小學英語學生表現性評價實踐模式,用現代教育理念來指導教育實踐,助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進一步推進英語課程改革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人才。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艷賢.小學英語教學中表現性評價的設計及行動研究[D].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