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霞娟
摘 要:“核心問題”囊括了數學學科的教學重點,指的是數學的本質,更是課堂教學的“課眼”,是教學活動的“主線”。核心問題直接指向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老師備課時的著力點,老師需要在細致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提煉。基于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探析了“問學式”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學式;核心問題;課堂教學
提問貫穿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與簡單、頻繁、淺層的問題相比,核心問題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指的是那些圍繞數學核心知識、學生學習水平所提出的,能夠促進課堂教學進度,并啟發學生思考的、有價值、高質量的問題,也是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所以,核心問題應該有“小而具體”的特點,并且讓學生產生疑問,帶著疑問主動思考,在思考中深刻理解數學知識,構建知識體系,這才是核心問題的價值所在。
一、核心問題的設計和分解
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如果只是帶領學生按部就班地學習畫圓,講解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等知識,很難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如果設計這樣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車輪是圓的不是方的?啟發學生思考,那么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解答了問題,也就理解了圓的特點和相關概念。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學中,許多學生早已見過并且使用過量角器,如果按照教材再講一遍角的度量方法,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如提出“為量角器編寫說明書”這樣具有挑戰性的核心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教學中,即使設計出了一個高質量的核心問題,但并不代表不需要課堂提問了,相反,在設計核心問題之前和之后,還要設計一些小問題作為鋪墊,這些問題最好能夠分解成“問題串”。與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碎小問題不同,“問題串”指的是圍繞某個學習目標或者中心問題,根據一定的邏輯結構所設計的一組聯系緊密、彼此串聯的問題。以“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教學為例,核心問題是“大杯和小杯各是多少毫升?”問題串是:(1)“為什么要替換?”(2)“不替換行不行?”(3)“題中哪句話是替換的依據和解題的關鍵?”(4)“替換前后改變的是什么?沒變的又是什么?”四個小問題組成的“問題串”,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階梯式的提升,成功激活了課堂教學。
二、圍繞教學內容,在關聯處提出核心問題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所有的核心問題都是圍繞教材設計的。從單獨一節數學課的角度來看,教學內容是相對獨立的,如果把內容融入整個知識體系,那么教學內容之間又是具有關聯性的。因此,老師要把握知識結構和內部的關聯來提出核心問題,學生也就可以構建并完善知識體系,梳理數學知識脈絡,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長方體、正方體屬于哪種圖形?”“二者各自都有哪些特點?”再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圖形,繼續提問:“這些圖形都屬于哪種類型?”“其中有沒有立體圖形?”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知識和經驗,感受圖形之間的內在關聯,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更加具體的認知。然后,再向學生展示模型,并提出問題:哪里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棱?哪里是面?哪里又是頂點?可以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問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更深刻、更具體地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內容彼此關聯的地方提出核心問題,可以起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起新知識、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完善數學知識體系。
三、在關鍵點上提出核心問題
科學地設計核心問題是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而準確把握核心問題的提出時機,才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在“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展示兩個角,讓學生回答“哪個角大?”繼續提問“大多少?”這個問題在沒有學習新知識的情況下很難回答,但已經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帶著核心問題進行接下來新課程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熱情普遍比較高漲,學習效果事半功倍。除此之外,核心問題的設計還要具有疏導性,即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這也是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在學生思維受到限制的情況下,老師可以通過階梯式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比如“甲乙比是2∶3;乙丙比是4∶5,那么甲和丙的比是多少?”這道題,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核心問題:“兩個條件中都有乙,是否可以統一乙的份數?”在問題的啟發下,學生立刻茅塞頓開,原本受限的思路豁然開朗,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立足于“核心問題”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老師既要精心設計問題,又要把握問題的提問時機,通過互動、分組討論等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楊梅.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技能現狀及策略剖析[J].魅力中國,2019(52):495.
[2]張衛星.小學數學“核心問題”的內涵、提煉與引領[J].遼寧教育,2019(23):16-20.
[3]陳美嬌.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創新問題分析與探究[J].華夏教師,2019(27):65-6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