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玲
【摘要】幼兒身上都有著或多或少的不良行為,這種行為習慣的養成主要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在幼兒園之中,即使教師進行了引導和規范,也有可能因為后期的監督、家庭教育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不良行為習慣難以改正。就幼兒各種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因素進行具體探究,尋求較為有效的改正措施。
【關鍵詞】不良行為習慣?影響因素?改正措施
一、幼兒常見的不良習慣
1.生活習慣。目前,幼兒生活習慣都相對較差,安全意識和衛生意識還沒有養成。很多幼兒園孩子在放學的時候,都會出現身上亂糟糟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習慣沒有養成。孩子在家里過于自由和懶散,導致了孩子形成一種主觀的生活意識:總會有人替我收拾麻煩。這是十分不科學也是不合理的。
2.學習習慣。幼兒教育也被稱之為學前教育,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基礎思維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家長所應當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并不是所謂的背誦能力和記憶能力。很多家長都盲目的讓孩子對幼兒所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記憶和理解,這是十分不科學的,不利于當下孩子的邏輯思維發展,也不符合幼兒發展的具體綱要。
3.思維習慣。幼兒的思維習慣在這個階段主要是模仿,教師應當注重自身的影響力,確保自身對幼兒思維習慣的養成沒有惡劣的影響。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形成推卸責任,推卸事情,懶惰等不良行為習慣,主要是因為教師作為直接的引導者也存在著這種習慣,這對幼兒的思維發展是不利的。
二、幼兒不良習慣養成的原因分析
1.過分溺愛的家庭環境。俗話說得好,水手都是成長于波濤洶涌,偉人都是生于亂世時代。可以說,每一個成功者的人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他們的生活中都會多多少少的面對一些困難,也正是他們敢于面對困難,克服了自己的困難,最終他們獲得了成功。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幼兒,大多成長于安逸的生活,父母對于自己孩子也是過分的溺愛,使幼兒在生活中遇到一點點的困難就放棄了,他們不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2.專制型的家庭環境。家庭對于幼兒的管制過于嚴格。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勇敢,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敢面對一件事時,他們就會采取強制性的措施,逼孩子去完成這一件事。他們以為這對孩子一種鍛煉,對孩子的成長的是起到幫助的作用的。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只會讓幼兒對自己的家長產生害怕的感覺,很多幼兒指出,他們所做的在父母的眼里都是錯誤的,而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他們必須照著自己父母的意愿去做事。這種做法只會使性格乖巧的幼兒變得自閉,性格倔強的幼兒變得叛逆,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幼兒,這種教育方式都不能引導幼兒在成長的道路上健康地發展。
三、幼兒不良習慣改正措施
(一)家校共育,互為監督
1.加強家長會的執行力度。學校舉行家長會,就是將所有學生的家長召集在一起,教師對與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作出總結,根據筆者調查發現,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的原因,對家長會的目的沒有深刻的認識,或是缺席、或是遲到,沒有積極地參與到家長會的參與活動中。對此,就需要學校加強家長會的執行力度,使家長能夠明白家長會的重要性。
2.加強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家校合作的方式不僅僅是家長會,教師還可以通過建立微信群,將所有學生的家長拉入微信群,那么家長和教師之間經常進行溝通,家長也可以時刻了解教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要求,有助于后期家長對于孩子的監督和管理。還有就是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可以讓家長知道家庭教育對孩子良好行為培養的重要性。
(二)榜樣效應
教師在一個班的教學生活中,會面對多種多樣不同的學生,如果將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任務全部交給教師,那么勢必會為教師帶來巨大的負擔。對此,教師就可以重點培養一兩個學生,這個學生在班級了一定要有一定的地位,如班長、學習委員,通過對這些學生重點培養,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讓他們樹立起其在班級中榜樣地位,讓其余的學生能夠向他們學習,如此就可以減輕教師的負擔。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只有教師自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對學生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校內生活中的一些活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比,如運動會中的精神文明評比活動、課間操的隊列評比活動、教師衛生評比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對學生的行為作出評價,可以使學生更加積極的表現自己。在這個活動的評比結果上,會出現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從而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綜上,教師應當保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職業觀念,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幼兒學習環境。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減少學生之間錯誤行為的傳播,增強幼兒家校共育,共同促進幼兒優秀行為習慣的養成,幫助孩子不斷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游錫劍.論幼兒不良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因素及改正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