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山
摘 要:千百年來,在統治階層呼吁提倡、士族精英躬行引導和普通民眾日常踐行下,“仁、義、禮、智、信”等傳統道德理念成為中華民族立國之基、為人之本。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無論是生產生活方式,還是作為社會生產生活導向的各種規范制度和道德理念,都處于迅速變革之中。
關鍵詞:傳統 道德范式 現代 轉化
自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模式的深入變化,道德范式開始從古典美德“德性”轉向現代理性“規范”,中心議題不再是個體品德的培養,而是紀律精神、對他人或社會的依戀和道德自主性等行為的養成,在肯定個體自利需求的前提下,以公平、正義為核心協調群體之間、個體之間的利益關系,構建起“有機團結”中公眾普遍認同并自主踐行的行為規范和社會秩序。
一、當下道德焦慮的積極意義
焦慮作為一種由緊張、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消極心理體驗,雖然會給人們帶來輕重不一的困擾,但在改進心理素質、提升應對能力方面也有其積極作用。當今社會中彌散的道德焦慮同樣如此,它為人們提供了反思道德認知、重塑道德行為的新機遇。
首先,道德焦慮可以激發人們向“善”的天性。雖然群居動物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現出互助行為,但與螞蟻、蜜蜂等低等種群出于生命本能或簡單分工不同,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和推進,人類逐漸演化出越來越高級的團結協作和互助友愛等親社會行為,這些親社會行為在改造人類大腦等生理結構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人類獨特的文化基因,內化為個體自覺的善行和最本真的需求,引領著人們不斷自我超越,從而達成整個社會的秩序與和諧。向“善”成為構建人與人之間、民族之間、種群之間道德倫理等行為規范的靈魂和核心。然而,現實中的人性又是復雜多變的,渴求欲望滿足的自利天性在人類高智商、高主體性的護衛下不時沖擊,甚至破壞著人們的善性,這引起了世人的擔憂、痛苦甚至是焦慮。這種焦慮雖然會帶來消極的心理體驗,但同時也可以激發人們強烈地向善渴望和需求。
其次,在消解道德焦慮心理的推動下,構建合理安全的社會秩序就成為道德建構的重要前提和目標。而一旦社會安全感的缺失和未來的不可預期性就會刺激人們做出短視、自私甚至是相互侵害的敗德行為,引發道德焦慮。一方面,這種焦慮作為社會“失序”的重要信號,彰顯出人們對現實道德生存困境的不滿與擔憂,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可以成為促進社會從“失序”走向“有序”的情感根源和精神動力。在這種反思中,通過各種途徑使社會從失序,走向
有序。
最后,道德焦慮可以彰顯人們的道德主體性。在“向善”天性的引導和規約下,道德焦慮不僅僅是停留于主體內部的情緒,也可以成為具有實踐性的道德情感,激發人們自覺遵循道德規范、確立強大的道德自我,將他律轉化為自律,在面對各種道德選擇時突顯道德主體的向善力量,以一種人格挺立的精神擺脫焦慮情緒的困擾成就所謂的“善”。因此,在當今的社會氛圍中,可以此為契機,反思傳統道德理念的得與失,構建新型的公民倫理秩序,實現道德范式的現代轉化。
二、傳統道德范式的現代轉化
什么樣的倫理秩序既能激發人們的道德主體性,又能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呢?回答這一問題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當今社會的總體特征,這是因為,任何道德規范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關于自己現實生活的思維及其產物,并隨著生活方式和環境的變革而變化。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建構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道德范式是從厘清當今社會變革的趨勢開始的。
首先,從經濟層面來看,傳統自然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機械團結”向“有機團結”轉化。在傳統自然經濟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無須依賴他人即可滿足自身的生產生活需求,因而社會秩序的維系只能依賴外部的來自共同體或國家的強制性整合力量,形成涂爾干所說的“機械團結”。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發展,功能各異的部門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功能上相互依賴的關系,脫離了共同體的強制性政治約束后,社會變得更加寬容開放,個體也越來越獨立自主。在復雜多元的社會分工中,通過平等合作、自由交換,各成員之間形成既相互依賴又獨立自主的“有機團結”。作為集體意識的道德規范也不再對分工協作行為做出具體的規定,而只是作為分工協作和契約交換關系得以實現并保持穩定所不可缺少的隱性前提而退居其后。
其次,從政治層面來看,封建王權集權等級制向現代自由、平等政體轉化。在傳統社會中,封建王權為了維護其專制統治,大多提倡服從、忠誠、奉獻、犧牲等行為準則,并以此作為衡量、評斷和褒貶人們觀念與行為規范的標準,而把追求個體利益和自主意識當作自私自利來加以道義上的批判和譴責,甚至實施以制裁和懲罰。隨著工業社會的深度發展和社會交換的日益頻繁,經濟活動逐漸成為社會活動的主要形式和核心領域,不但從傳統政治控制下脫離出來,還自成體系。政治也不再是專制統治的工具,而要為社會個體自主行使權益提供制度保證和法律支持。傳統社會中單向的服從、奉獻等傳統道德要求不再是日常行為規范的核心和標準,而代之以平等、自由、法制、公正等現代行為準則和
理念。
總之,道德范式作為道德基本概念、目標、取向所組成的道德體系,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征。
參考文獻
[1]李永生.新媒體時代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