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針對初中教師和學生如何有效運用和合理管理錯題集進行了研究,文中引導學生改進錯題集管理措施,然后通過實驗的數據,進行對比研究,最后歸納出的教學對策。以此來說明錯題集合理的運用和管理,是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提高英語成績的。
【關鍵詞】錯題集;有效運用;合理管理;改進措施;調查研究;合理監控
【作者簡介】李愛美,福州市羅源三中。
實現讓學生做題既對又快,是每一名初中英語教師的夢想。想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就必須讓學生掌握好易錯題。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常常為如何解決以下兩個問題而煩惱:一是一些短語、語法和句型學生已經做過或考過好幾次,但在下次出現時還是錯;二是不同的學生出現的錯誤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學生是單詞沒鞏固好,有的學生是語法出現錯誤,還有的是句子意思不理解而出錯,等等……而在課堂教學或試卷講評課中,教師是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錯誤。由此,建立錯題集的方法就有了存在的必要。
一、問題的提出
然而,建立了錯題集不等于就完全地解決了問題。雖然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有了一些依據,但建立了錯題集后的一段時間,筆者就發現很多學生的成績又一次地停滯不前了。就是擁有同樣的錯題集,不同的學生所產生的效果也大相徑庭。經過進一步觀察,筆者才知道相當部分學生的錯題集中,只是將一些易錯題改正后抄進去,沒有及時指出錯因和做好過程分析。很多學生坦言,平時并沒有對錯題集進行管理,只有在需要(考試)時拿出來看一看,所以產生的效果就不如意了。另外一個方面,筆者沒有適當的參與,建立錯題集的活動完全變成了是學生的事情,與筆者無關。這樣筆者就喪失了對這種方法的指導和必要的管理,筆者覺得這也是造成學生學習低效的一個原因。那么,師生如何共同對錯題集進行有效運用和合理管理呢?
二、提出改進措施
基于上述考慮,筆者決定在所教的初二⑤、⑥兩個平衡班做一次對比實驗。具體做法如下:⑥班不做變動,而在⑤班制訂了三點錯題集管理措施:
1.每次的錯題改正要先注明出錯原因,并還要說明此題所考查的語言或重點語法等,然后才用紅筆把正確答案抄進。比如,Eating apples makes us healthy.這一題學生往往會被apples的復數迷惑,而將動詞錯填為make。這樣,在做收集時,筆者就要求學生先注明原因:只要是一個動作做主語,謂語動詞都要用單數,與其中的名詞單、復數無關,所以不能填make,然后再用紅筆標注makes。如果有出現一題多種表達方式或者類型一致的題目,也是用紅筆加以補充說明。比如,She let her son watch TV.這一句,很多學生會忽略這里的let是個過去式,因而在時態上出錯,類似這種的AA式,還有hit、put、read、cut等,所以在整理時就用紅筆注明這一類詞。這樣,在下次翻閱復習時就會特別注意,印象也特別深,不容易再次出錯。
2.分兩本錯題集,A本以廣泛收集為主,筆者要求學生收集當天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作業或試卷的錯題,甚至還把課外相互交流問題都整理進去。另外,就是把當天還沒有解決好的題目抄進去,以便第二天問老師或同學。這一本錯題集力求詳細,做到一日一積累。B本的錯題集是一本小本子,其中以精選和整理為主,一星期(用周末的時間)整理一次,并在下個星期一上交給老師檢查。內容是把A本中的錯題進行分類,如分為詞匯運用、詞性變換、時態變化、同義名替換等等,把同類型的題歸在一起。或者易錯、易混的和比較典型的抄入,還有一些考查綜合能力較強的題目也可抄入,以便拓展思路,提高解題能力。這樣一周一匯總的做法目的是:通過不斷的整理、回顧錯題和加強教師的監管力度,以使學生對錯題的有效利用。而且B本是小本子,便于隨身攜帶,隨時復習。
3.建立教師的錯題集,在學生B本的錯題集的基礎上進行收集、篩選、比較和歸納,并把它們輸入電腦,以備隨時取用(有的錯誤可能會一而再地出現)。因為并非所有的錯誤都是有共同價值的,所以筆者選擇的錯題是學生易錯、易混的、經常出現的考點,或者是能夠舉一反三的、代表性強的好題型。比如,一個學生的B本提到過一個問題:to什么時候是作為不定式需要加動詞原形,什么時候是介詞要+ing?筆者覺得這個問題有代表性,整理進筆者的錯題集后,筆者及時把它作為一個教學的資源在課堂中展示,例如下面兩個句子:
He used to get up early.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前者中的to是作為不定式,而后者是作為介詞來用,所以兩者跟在后面的動詞的表達方式也不一樣。然后又進一步把學過帶介詞to的詞組加以總結,如look forward to、pay attention to等。筆者覺得這樣的做法針對性比較強,能夠很好地依據學生存在的問題來改進教學,學生反映也很好。
雖然在感性的認識上我個人感覺這種方法行得通,但它是否真的能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呢?確實缺少一些有力的數據來證明和支撐,也就是無法有個理性的認識了。因此,下面筆者通過一些數據來證實這個方法。
三、調查研究和得出結論
為了驗證改進的方法是否有效,筆者采取以“一類題型,三次小測,三次分析”的形式分別在⑤⑥兩個班進行驗證,然后收集小測的數據,通過對比數據,以判斷方法的改進所產生的效果如何。具體做法如下:先在第一次(周一)花五分鐘全班性做課內小測,選擇5道學生易錯、易混的典型題目:
1. He used to _____(get) up early, and now he is used to _____(get) up early, too.
2. He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I. (寫得不及我認真)
3. Eating apples _________(make) us healthy.
4. He left _______(介詞選擇) the morning of June 23.
A. on ? ?B. in ? C. at
5. She let her son watch TV. (改為否定句)
并在每個班中各抽出10個平常程度相當、錯誤數量較多的學生來進行實驗。然后在第二次(周二)、第三次(下周一)以類似的題型出現,分別對這兩組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監控,提取數據匯總如下:
表1第一次小測全班答錯學生人數匯總表(⑤班49人,⑥班48人)
表2:第二次小測答錯學生人數匯總表(各10人)
表3:第三次小測答錯學生人數匯總表(各10人)
從表1可以看出,剛接觸這些易錯、易混的題目,兩個班中錯誤的學生人數基本持平,說明學生的程度比較均衡。到第二次實驗時(由表2得知),⑤班的錯誤人數比⑥班略低,說明改進后的方法相比有一定的成效,但相差不大。而到了第三次實驗就很明顯體現了改進方法的優越性。首先,從縱向比較,也就是從一個班級前后對比來看(由表2到表3),⑤班的錯誤人數顯著減少,而⑥班的錯誤人數變化不大,甚至由于時間的推移遺忘更多;接著從橫向比較來看,也就是兩個班級對比來看(由表3可知),二者的區別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這說明改進的方法效果是很好的,是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和質量的,因此這種方法是值得推廣的。
四、歸納出的教學對策
1.重視錯題的價值。錯題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資源,只有對錯誤分析得深刻,正確的認識和判斷才能更加得透徹。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它。對學生而言,錯題就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因為每個錯誤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個漏洞,只要彌補了學習的漏洞,學生的知識網絡才能更加完善。對教師而言,錯題就是一種重要的備課材料,只要充分地收集學生的錯題,就能夠很好地發現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強化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千萬不要把所有的錯誤都歸結為不認真造成的,誤認為解決錯題是一種浪費時間。其實,在很多時候,補漏洞的做法比毫無目的的教學反而更省時,也更有效。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錯題的價值所在。
2.及時整理和補充。對于每一道錯題,都要讓學生及時整理,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過程。讓學生先找出錯因,再說明依據的原理和采用正確的解題方法,最后才寫出正確的答案。這與直接寫出答案做法的最大不同是:學生學會了去思考問題的前因后果,也就降低再次犯錯的可能,達到做題既對又快的目標。剛開始時,學生反映這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一次的收集錯題比做一次的作業還要費時費力,但筆者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所以讓他們一定要堅持下去。
在適當減輕作業量的同時,筆者還告訴他們,解決一個個問題比毫無目的講授和題海戰術更有意義,也更有效。所以,每次的錯題整理都要這樣做,持之以恒,并常常進行篩選、歸納、和分類,時常為錯題集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去掉已掌握的題目。比如come out這個詞組,在出現作為“出版、發行”的用法后,筆者就提醒學生去找其他的用法。后來,有學生發現它還可以當作“真相為……所知、傳出”等用法,舉例:It come out that...。通過進一步的補充和整理,學生能夠將這個知識點理解得更深一點,形成更加寬大的知識網絡。
3.合理監控和變式教學。在錯題的運用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關鍵的一環,我們除了合理監控之外,還要充分利用錯題進行變式教學。
教師合理的監管,是學生能持續利用錯題集,避免產生虎頭蛇尾的關鍵。所以,從開始筆者就一直進行嚴格監管,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獎懲。并要求學生:無論多忙,錯題一定要當場徹底消化。對于收上來的B本的錯題集,如果是敷衍的或不符合一定規范的,要退回重新整理。經過半個學期的不懈堅持,這種做法才步了正軌。筆者發現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學生也深切體會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
為了保證“一題不再錯”的目標,教師要及時進行復習和鞏固,也就是在對錯題進行第二次的講解時,要將錯題適當地改編,從解題思維上尋找突破口,梳理和提煉有效的解題方法。例如:The old building in the city _____________in a terrible earthquake in the Ming Dynasty.
A. was ruined ? B. had ruined ? C. has been ruined ? D. had been ruined.
由于題目中明確給出一個過去的具體時間in the Ming Dynasty,所以應選A。在課堂上,筆者就給出兩個變式:
The old building in the city ______________in the past few centuries.
The mayor told us the old building in the city _____________in the past few centuries.
答案分別為C、D。通過變式教學,就可以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達到解一道題,掌握一種題型,形成幾個規律的效果。而這樣的錯題集就會成為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和學習資料的寶庫,是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措施,也是教師重要的教學資源。它對教師探索教學規律、反思自我和研究學生都有很好的幫助。
4.有效運用。在每次考試和小測前,筆者都會要求學生過一遍錯題集,查看錯因、訂正情況,以強化解題思路。這樣復習時就以這一本為據,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平時,為保證對錯題集的有效運用,筆者還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兩點:一是隨身攜帶B本錯題集,一有空就拿出來看看,養成經常閱讀的良好習慣;二是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通過同桌、組內或全班性的相互交換錯題集的做法,既可以讓學生從別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以警示自己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又可以相互驗證,學習別人良好的整理方法。學生在共享相互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持之以恒,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氛圍。
善待教學中的每一道錯題,并對錯題集進行有效運用和合理管理,是能夠讓英語學習變得更加輕松,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提高英語成績。
參考文獻:
[1]鄭秀英.基于高中英語錯題庫建立及使用的再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10):66-70.
[2]王淑霞,李霞,杜薇,等.提高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從第九屆中學(初中)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會談起[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2,35(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