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義敏



[摘要] 目的 探究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療效。 方法 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該院收治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80例,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進行外側 L 型切口的常規手術治療,研究組則進行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疼痛程度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的手術時間(63.8±6.2)min、術中出血量(72.4±8.7)mL以及骨折愈合時間(11.5±1.4)周均短于對照組(94.2±8.8)min,(93.5±12.7)mL、(13.3±1.5)周(t=18.269、15.918、9.127,P<0.05);研究組的AOFAS評分(86.7±12.4)分高于對照組(73.5±10.3)分(t=15.915,P<0.05),且VAS評分(3.1±0.3)分低于對照組(5.3±1.4)分(t=10.183,P<0.05);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5%)少于對照組(20.0%)(χ2=4.935,P<0.05)。 結論 將小切口微創手術應用于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治療中,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緩解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了患者踝關節的功能,降低了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 小切口微創手術;跟骨關節;骨折;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6(b)-007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n th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research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ed a lateral L-shaped incision conven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operation, pain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63.8 ± 6.2) mi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72.4±8.7)mL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11.5±1.4)weeks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94.2±8.8)min, (93.5±12.7)mL, (13.3±1.5) weeks (t=18.269,15.918,9.127,P<0.05); the AOFA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86.7±12.4)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3.5±10.3)points(t=15.915,P<0.05), and the VAS score (3.1±0.3)points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5.3±1.4)points (t=10.183,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2.5%)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0.0%) (χ2=4.935,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is ideal. It relieves the patient s pain, promotes the patient s ankle function, and reduces the patient s complication rate.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ith small incision; Calcaneal joint; Fracture; Treatment effect
在臨床上對跟骨骨折患者主要是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方法,普遍使用的經外側 L型切口的方式,手術切口可在直視視野下觀察前外側骨折塊和距下關節之間的情況,有效使得患者骨折部位進行有效復位,但因為創口較大,使得術中出血量較多,同時提高了術后切口出現感染的幾率。外側L型切口的疤痕在愈合期間對患者的踝關節內翻產生影響[1]。現階段,在臨床上微創手術得到廣泛的應用。小切口微創手術得到骨科醫生的持續關注和患者及家屬的青睞,其可減少創口的暴露面積,減少了患者的創口周圍皮瓣血運的影響,有效的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該文研究分析了2017年1月—2018年12月該院收治的40例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進行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跟骨關節內骨折患80例,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為18~59歲,平均年齡為(38.5±1.5)歲;包括交通事故造成的12例,高處墜落患者28例。對照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 20~61歲,平均年齡為(40.5±1.5)歲;包括交通事故造成的15例,高處墜落患者25例。 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經其進行監督,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外側L型切口治療,切口的垂直部分應該和患者的跟腱相平行,其主要是從腓骨尖近端約2 cm,到患者跟骨體中部和足底以及足背皮膚的紅白交界處,弧形朝向前方,使得其和跟骨跖面相平行,直到第五跖骨的基底部。用手術刀將跟骨外側部從下到上的骨膜下對全層皮瓣進行剝離。分別利用3枚克氏針從皮瓣下方向患者的骰骨和距骨以及腓骨方向,由此向上進行折彎,利用NO-touch技術對軟組織皮瓣進行牽開,使得跟骰關節和跟距關節以及跟骨外側壁暴露在醫生的視野中。利用1枚直徑為3.5 mm的斯氏針,其主要沿跟骨的縱軸方向往前方鉆入,撬撥關節面下的骨塊,對跟骨內翻的畸形狀況進行有效糾正。用寬骨刀將跟骨外側薄層的皮質骨進行剔除,可將患者的骨膜剝離子融入骨折縫中,將關節恢復到正常的角度。利用閉合復位器對患者的跟骨內外側壁進行擠壓,使得跟骨寬度得到回復。經C型臂X線機進行檢查,結果顯示為復位滿意后,隨后利用鋼板螺釘進行固定。
研究組,對患者進行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切口從踝尖到第4跖骨的基底部為止。將皮膚切開,牽開患者腓腸神經以及腓骨肌腱,將切口中的趾短伸肌進行暴露。在切口的遠端處,剝離由趾短伸肌為起點,將其牽開,將距下關節面暴露出。應先利用1~2枚的克氏針從患者的跟骨結節進行鉆入,對復位部分進行撬撥,對跟骨結節產生的內翻畸形進行糾正,有效恢復患者跟骨高度,將克氏針有效固定在比較完整的上內側骨塊,并使用約7.3 mm直徑的空心釘,然后將距骨下關節面部位作為骨折復位的標識,利用克氏針將后關節面進行撬撥復位移位后,同時利用克氏針和上內側骨塊進行有效固定,沿逆時針方向將直徑為4.0 mm的空心釘擰入固定,最后如出現前外側骨塊,且極易出現關節面脫位或者移位情況,應在復位后利用克氏針和載距突骨塊進行有效固定,并利用直徑為4.0 mm的空心釘進行固定。最后利用閉合復位器對患者的跟骨內外側壁進行擠壓, 使得患者的跟骨寬度得到恢復,利用約為4.5 mm的空心釘加墊圈進行固定。從切口內放入橡皮片或較窄的負壓引流管,逐層將切口關閉。應注意在患者外踝下放下加壓墊,一定進行加壓包扎。在術后的第2天將橡皮片或者引流管拔出,消除傷口內的殘余淤血,將患肢墊上棉墊,并且進行加壓包扎。術后進行常規性的X線片檢查。在術后2周進行拆線。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等手術情況。
②觀察對比患者術后踝關節功能和術后疼痛程度,術后踝后足評分(AOFAS)。其標準為:超過90分(優),75~89分(良),50~74分(一般),低于50分(差)。疼痛評分(VAS)標準為: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 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2]。
③觀察對比患者在術后皮瓣壞死和皮膚部分壞死、皮膚麻木以及腓腸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研究組的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且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經臨床實踐表明,跟骨骨折患者在骨折后如未及時有效地進行手術治療,最終使得患者跟骨畸形和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癥狀[3]。現階段對跟骨骨折患者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成為臨床上普遍使用的手術治療方式,經證明患者的治療效果高于保守治療[4]。現階段,跟骨關節內骨折患者普遍使用外側切口和內側切口以及內外側聯合切口的多種治療方式,內側切口可直接有效的對患者內側跟骨結節進行復位,對患者的跟骨內翻進行糾正,但僅對患者移位后關節面或者前外側骨塊進行間接性的復位,使得患者的關節面復位效果難以達到理想效果[5]。
現階段外側L型切口是治療中普遍使用的一類手術切口,其可較為清晰和顯露患者跟骨骨折的情況,以有效確定患者的骨折和復位情況。均將背側皮瓣內所包裹的腓骨肌腱和腓腸神經,可降低對患者腓腸神經的傷害,其顯露部位較大,進行螺釘和鋼板固定的空間較充足。但在術中患者的跟距關節面未得到完全暴露,在術中對軟組織進行長時間的牽拉和壓迫,極大地損傷了患者的腓腸神經。在剝離期間,因為剝離面積較廣造成患者跟骨外側血供情況發生破壞[6]。皮瓣和皮瓣極易發生壞死情況,而現階段另外,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方法在手術中的手術時間相對較短,降低了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縮短了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該次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手術時間(63.8±6.2)min、術中出血量(72.4±8.7)mL以及骨折愈合時間(11.5±1.4)周均短于對照組(94.2±8.8)min,(93.5±12.7)mL、(13.3±1.5)周(P<0.05),說明進行小切口微創手術時對患者的跟骨外側動脈進行保護,避免了在術中對患者跟骨外側血供情況的破壞,有效恢復了患者的踝關節功能。張斌[1]學者的研究結果與該文研究結果相差無幾,證實了上述結果的有效性,即研究組的手術時間(64.5±5.8)min、術中出血量(70.4±8.5)mL以及骨折愈合時間(11.2±1.3)周均短于對照組(95.2±8.5)min,(92.4±12.5)mL、(13.5±1.2)周(P<0.05)。另外,小切口微創手術的應用可有效使得患者的距下關節面處于完全暴露狀態下,使得醫生進行關節面復位時處于直視視野下,在此期間,利用空心螺釘固定骨折塊和鋼板,可有效使得距下關節面撞擊現象消除,有效的緩解了患者的疼痛[7]。研究組的AOFAS評分(86.7±12.4)分高于對照組(73.5±10.3)分(P<0.05),且VAS評分(3.1±0.3)分低于對照組(5.3±1.4)分(P<0.05),說明表明患者在進行不同手術后,其都可以對跟骨解剖結構進行恢復,但小切口微創手術可改善患者的術后情況,較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踝關節功能和有效緩解了患者在術后所產生的疼痛程度。蔡國雄等學者[2]的研究結果:研究組的AOFAS評分(86.5±12.7)分高于對照組(74.5±11.4)分(P<0.05),且VAS評分(3.0±0.2)分低于對照組(5.5±1.2)分(P<0.05)正好印證了該文的研究結果。在此過程中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因為其切口較小,減少了患者切口的感染發生率,使得患者皮瓣壞死、皮膚部分壞死和皮膚麻木以及腓腸神經損傷的并發癥發生率得到較大程度降低[8]。該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5%)少于對照組(20.0%)(P<0.05),說明將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方法應用于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治療中,其具有極高的安全性。正好與相關學者的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2.3%)少于對照組(21.0%)(P<0.05)的結果相符合。
綜上所述,將小切口微創手術應用于跟骨關節內骨折的臨床治療中,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緩解了患者的疼痛程度,促進了患者踝關節的功能,降低了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張斌,楊曉斐,楊志剛,等.跗骨竇和縱行入路治療移位關節內跟骨骨折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7, 21(35):5661-5667.
[2]? 蔡國雄, 曾意榮, 曾建春,等. 跗骨竇入路與外側擴大入路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 2017, 33(16):2736-2739.
[3]? 尚林, 王翔宇, 王愛國,等. 跟骨關節內骨折合并腓骨肌腱滑脫的手術治療[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9, 21(7):614-617.
[4]? 施忠民, 顧文奇. 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手術治療:可能的誤區在哪里[J]. 中華醫學雜志, 2019, 99(21):1604-1607.
[5]? 李杰, 鄭健雄, 卓靈劍, 等. 外固定支架用于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治療進展[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9, 21(4):333-337.
[6]? 畢若杰, 李軍, 楊春艷,等. “八”字微創入路結合改良Donati-Allgower縫合法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分析[J]. 解放軍醫學雜志, 2017, 42(4):358-360.
[7]? 王軍強, 趙春鵬, 韓巍,等. 基于損傷控制理論結合骨科機器人微創手術治療合并骨盆骨折的多發傷[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7, 19(4):293-298.
[8]? 陳康武, 王根林, 張洪濤,等.單軸與多軸鎖定鋼板治療復雜跟骨關節內骨折的比較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7, 19(3):198-202.
(收稿日期:20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