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娟
摘? 要 利用數字圖書館資源輔助教學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課題。結合教學實際,從加強課外閱讀、查閱相關課文資料以及開展研究性學習等方面,對數字圖書館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 數字圖書館;小學語文;數字化閱讀平臺;課外閱讀;網絡資源;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3-0053-03
1 前言
數字圖書館是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事物。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數字圖書館資源進行實踐,收到顯著效果。
2 利用數字圖書館圖書資源,促進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任務。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不但強調“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而且明確提出“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受書源、時間、空間以及興趣等因素的限制,距這一要求還差得很遠。數字圖書館是在網絡上運行的,資源更為廣博,形式更加生動,還不受閱讀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彌補傳統課外閱讀的不足,使學生的閱讀量得以擴展,成為促進課外閱讀的一條有效途徑。
建立閱讀資料庫,向學生推薦圖書? 數字圖書館雖然排除了互聯網上的許多干擾因素,真正做到了綠色閱讀,但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閱讀時容易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選擇一些童話、寓言、名人傳記等趣味性較強的圖書,而對其他方面的圖書則很少關注。根據這種情況,筆者立足于課標規定的小學生必讀書籍要求,通過建立資源庫的形式,將收集到的圖書資料推薦給學生,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除了指導學生廣泛閱讀一些詩詞類、科普類、歷史類、地理類、學習方法類圖書之外,還重點指導學生閱讀以下方面的圖書。
1)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推薦學生閱讀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不僅能鞏固學生課內所學知識,而且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比如在教學《景陽岡》《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課文前,可推薦學生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名著;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之后,可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其他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
孩》后,可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
2)德育性較強的圖書。德育滲透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課外閱讀也應如此,因而推薦一些德育性較強的圖書非常重要。如推薦學生閱讀《可愛的中國》《閃閃的紅星》《鐵道游擊隊》《紅日》《誰是最可愛的人》《雷鋒日記》《焦裕祿一生》《錢學森》等紅色圖書,既能使學生系統了解各時期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輝事跡,又能強化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3)時代性強的讀物。這類讀物,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讀本)、《習近平講故事》(少年版)以及一些小學生報刊等,貼近生活,富有時代氣息。學生通過閱讀,既能擴大視野,又能了解時代的脈搏。
4)鄉土資料。家鄉是學生生長和生活的地方,學生對家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指導學生閱讀這方面的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物產、地方名人、民風民俗、民間傳說以及方言土語等知識。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使作文充滿地方特色,而且無形中還能使學生了解燦爛的民族文化,增添文章的情感色彩,達到劉勰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效果。
以數字閱讀平臺為載體,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閱讀需要方法。俄國文學批評家皮薩略夫曾經說過:“世界上有許多好書,但這些書是為那些會讀書的人準備的。”張之洞也說過:“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由此可見,只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才能避免“小和尚念經”的現象,增強閱讀效果。對于小學生來講,由于他們閱讀經驗不夠豐富,閱讀時容易走馬觀花,更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在這方面,筆者以數字化閱讀平臺為載體,根據小學生的興趣特點和接受能力,重點指導學生掌握以下方法。
1)讀查結合法,就是指導學生將閱讀時遇到的生字、新詞或不懂的問題,通過瀏覽器,用查工具書或資料的方式來解決。
2)讀記結合法,就是指導學生在電子文本上及時記錄下閱讀中遇到的精彩詞句,或寫下自己的讀書感想及收獲,形成自己的學習資源庫。
3)略讀與精讀結合法。略讀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時一是先看內容提要和目錄;二是閱讀全文的章節標題、段落的首句和尾句;三是瀏覽全文,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精讀就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一些名篇名作及其他文質兼美的作品時,要仔細體會作者在立意、構思、布局謀篇等方面的特點,認真揣摩其中精彩句段的美妙,甚至背誦下來。
通過班級微信群,家校合作,共同促進課外閱讀?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課外閱讀方面可著重以下方面:
1)通過微信群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讓家長產生共識,鼓勵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2)倡議家長制訂親子共讀計劃,積極開展親子共讀活動;
3)及時了解家長的反饋意見,把家長的評價作為學生閱讀評價的一項重要根據;
4)定期開展“書香家庭”評選活動,提高家長的積極性。
3 查找課外相關資料,彌補教材不足
教材中的有些課文,由于離學生現在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或由于是節選等原因,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易產生障礙,影響學生的深刻理解和對作者思想情感的感悟。如果單純地依靠文本進行解讀,不但會浪費過多的時間,而且學生理解的結果也似是而非。如果讓學生了解了相關的背景材料,就容易深刻理解。因此,教學時有必要適當補充背景資料。而數字圖書館中豐富的教學資源,不但有利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課文的資料,使課堂教學得以延伸和拓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將教材的缺陷變成新的知識點。
如《圓明園的毀滅》,課文中有許多建筑名稱,如“買賣街”“西洋景觀”等,但這些建筑到底是什么樣的,課文并未提及,學生也就理解不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引導學生登錄數字圖書館,通過《小學語文教師備課資料手冊》搜索到有關資料。如“買賣街”在舍衛城南部,舍衛城內有街道、店鋪、商號、旅館、碼頭等,但沒有居民,只有皇帝要逛街時才會將其打造成熱鬧的街市。這樣學生既有興趣,又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 利用網絡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需要學生進行交流與合作,還需要教師指導。以前由于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導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很多困難,使許多學生失去興趣。而數字圖書館的交流平臺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
1)教師可以利用論壇模塊,非常方便地給學生提供研究題目、指明探究方向、提供參考書目,或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
2)學生可以便捷地收集和處理信息,及時與他人交流或展示研究成果,從而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
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后,雖然學生對文中所描述的潑水節場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對潑水節文化缺乏了解,導致對文中出現的一些新鮮事物如象腳鼓、鳳凰花、對襟白褂等產生疑惑,影響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又由于缺乏對周總理的了解,也不利于深刻體會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為此,筆者以“為什么這是一次難忘的潑水節”為課題,課后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以小組的形式分別查閱傣族及潑水節、周總理的生平、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文化等資料,并指導學生通過交流進行概括,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如一組的概括是:
1)潑水節范圍。潑水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最為隆重。
2)潑水節時間。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此時正好是云南、廣西一帶鳳凰花開的時節,所以文中說:“火紅火紅的鳳凰花開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又到了。”
3)傣族的服飾。傣族的男子服飾一般是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所以課文中說:“周總理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頭上包著一條水紅色頭巾。”而傣族婦女一般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無領窄袖短衫,下穿長及腳面的彩色筒裙。
4)潑水節內容。潑水節到來時,傣族人民都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鮮花和樹葉。節日這天,男女老少挑著清水,用小樹枝蘸取小盆里的香花水互相潑水,以此象征吉祥和健康。誰被潑的水多,就象征著誰最幸福,所以文中說:
“周總理一手端著盛滿清水的銀碗,一手拿著柏樹枝蘸了水,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一邊歡呼,一邊向周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
二組的概括是:
1)總理的概念。總理的意思是總的管理者,國家總理負責統領中央政府的行政工作,位高權重。
2)周總理生平。周總理是新中國第一屆政府總理,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事務的重任。雖然日理萬機,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對人民群眾的關心,被群眾稱為“人民的好總理”,所以文中說:“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
三組的概括是: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和民族風俗。如彝族,火把節是其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農歷六月廿四日舉行。人們白天進行斗牛、摔跤比賽,晚上在篝火邊載歌載舞,或手舉火把在田間奔跑、玩耍,十分熱鬧。又如蒙古族,其最盛大的節日是那達慕大會,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那達慕大會的主要活動是小伙子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而其他人則在一旁隨著琴聲邊唱邊跳助威。
這樣的研究性學習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而且發展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與交流合作的能力。
5 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圖書館資源可多方位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以上僅是幾種有效的運用方式。只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實踐和研究,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有效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56.
[2]尚學林.數字圖書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學周刊,2014(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