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探討中學古詩教學中運用“起承轉合”法,旨在為中學語文教師如何合理有效地教學古詩提供一點思路。
關鍵詞:起承轉合;古詩教學;中學語文
古詩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部編版語文教材對以前的語文教材做了很大調整,所選入課本的古詩不論是從廣度上還是從深度上和難度上都有所增加。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學也越來越重視古詩文閱讀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對于古詩教學,我們一線教師一般運用哪些方法呢?
古詩教學,在初級中學教學階段我們常用的方法比較多。拿到一首古詩,首先,我們考慮采用的方法是“知人論世”法,即了解作者各方面的情況和他的創作意圖,以及作品要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所處的社會狀況,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結合運用其他的方法,就可以對作品有較為準確的判斷。其次,比較常用的方法還有意象分析法、意境分析法、關鍵句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各有特點,都是我們在分析詩歌時比較常用的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是在我們掌握了較多資料的前提下進行的。如果學生在沒有任何資料或者資料欠缺的情況下,比如考試時,我們前面的那些方法就顯得很有局限性,學生理解這樣的詩歌就會產生一定的困難。筆者經過反復摸索試驗,覺得有一種方法,正好彌補上述方法的不足,那就是“起承轉合”法。
“起承轉合”法最早出于元代范德璣的《詩格》,書中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币馑际恰捌稹本褪窃娢牡拈_端,它起開門見山,開宗明義,交代事情的起因、時間、地點等要素,為全詩定下感情基調的作用;“承”就是承接,是對“起”的延續,從要表達的情感上和敘述上使前面的“起”更充盈,更飽滿,更具體,“承要舂容”就是承接要有力,洪亮從容,即承接要自然有力,既要能承上,還要能啟下;“轉”者,就是詩意上的轉折變化,文如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變化,要跌宕有致而又萬變不離其宗,這里通常是產生名言警句的地方;“合”者,就是結尾,是前三句詩意的最后合成,作者一般要在這里發表議論,闡明看法,有呼應全文、點明主題、收束全詩、畫龍點睛的作用,是整首詩的精華,要干脆利落,有力度。可見“起承轉合”給我們介紹的是詩歌創作的一般方法,掌握了這個方法我們在沒有材料的情況下分析詩歌,也不會無所適從,學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外古詩詞誦讀《庭中有奇樹》為例,說說如何運用這種方法來分析古詩?!锻ブ杏衅鏄洹愤x自于《古詩十九首》的第九首詩?!豆旁娛攀住纷钤缫娪谀铣菏捊y主持選編的《文選》,是一組五言古詩,作者不詳,一般認為產生于東漢末年。對于這首詩我們不了解作者的相關情況,運用“知人論世”法就行不通,詩歌中意象也比較少,就一棵開滿花的樹和一女子,我們要運用意象法也有困難,學生在初步學習過程中找不出哪一句是名句,學生分析起來還是有不少困難。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考慮運用“起承轉合”法來解決問題。那么如何運用“起承轉合”法來理解這首詩呢?我們先看看詩的首句即起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彼o我們交代了時間、地點等內容,從“綠葉”“發華滋”這兩個詞中我們理解到時間應該是春季,并且是花兒長得很茂盛的春末;另外這樹是“庭中”的樹,那么地點就應該在院子里,這樣我們很輕松地就明白了首句給我們交代了時間和地點,并且還透露了詩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那么這女子站在庭院中的這棵奇樹下在干什么呢?承句即“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痹瓉硭巯乱恢▋杭慕o自己思念的丈夫,根據前面的知識我們很容易知道這一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要讓學生找出該詩的名句,那就是轉句“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本渲械摹坝保砻魑覀兊闹魅斯谠鹤又姓玖r間很久,對心上人的思念很深,連花兒的香氣都充滿了襟袖之間,人物的情感這時候應該是很復雜的,有思念,也有埋怨和無奈,我們甚至可以讓學生想象主人公手拿花兒駐足凝思的情態,這個字內涵很豐富,可以讓學生多挖掘,進行賞析。大家還記得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這個句子嗎?句中的“盈”就是從《庭中有奇樹》這首詩化用來的,可見這首詩影響是多么深遠。末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奔春暇洌c明了詩歌的主旨,并不是花兒有多么珍貴,只是通過它來表達思念之情罷了,這一句收束全詩、畫龍點睛,是詩歌的精華。通過分析學生就能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再也不會找錯地方,以至于在明確主題這個點上出問題。這樣通過“起承轉合”法,我們輕輕松松地理解了詩歌,明確了主旨,及承上啟下句和名句的位置,還學會了賞析詩歌。這種方法運用到有參考材料的詩歌中更是得心應手,和我們常用的方法相得益彰。
總之“起承轉合”這種詩文創作方法運用到我們的詩歌分析中可以化難為易,便于學生掌握,靈活運用,同時我們在分析詩歌時還要結合詩歌自身的規律,兼顧其他的閱讀賞析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讀懂詩歌,理解詩歌,各種方法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你就會擁有一把打開古詩文寶藏的金鑰匙,有了它,在你面前的將是一個繽紛的古詩文世界,讓你的古詩文教學異彩紛呈。
注:課題項目:甘肅省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規劃課題BY[2019]G278號。
作者簡介:詹愛蓉(1973.12—),女,漢族,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古詩文教學策略。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