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
第一次接觸“學習共同體”,第一次走進“學共”的課堂,看到U形的桌椅擺布時,我滿心好奇,也充滿期待。“學共”的課堂到底有何魅力,吸引著大批的專家老師。回顧這幾年,從對“學共”的一無所知到大膽嘗試,其間,聽過專家的講座,讀過大師的著作,學習過先行者的課堂。現在的我,雖然不能說對“學共”有了清晰的認識,但是在摸索學習的過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淺見,也在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所學所得運用到課堂上。
一、評價主體的轉變
學生成為真正的被評價對象,是我第一次聽課后最深的印象。一走進“學共”課堂,我發現課堂的變化不僅是學生座位的調整,還有聽課老師位置的變化,聽課老師被安排坐在學生的身邊,每位聽課老師還有一張記錄表,用來記錄觀察學生的情況。
一直以來,在各級各類賽課、優課、公開課課堂上輾轉的一線老師,總是習慣去評價授課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對課堂的駕馭、教學目標是否清晰、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即便是關注學生,我們關注的往往是那些在課堂上大放異彩的課堂“寵兒們”,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沉默著,上課時,我們無力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沉默的那部分學生。“學習共同體”帶領著每一位聽課老師,坐到了課堂的每一個角落,觀察記錄身邊的學生,看他在課堂上的參與,觀察他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此時,我們的目光不再盯著老師,而是聚焦在每個學生身上,去評價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評價學生的學習習慣,評價學生這節課的學習效果。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個觀念一再被強調,卻又難以落實。課后交流時,聽著評課老師述說著他觀察的孩子的變化,哪個問題讓他沉默,誰的回答讓他眼前一亮,老師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讓他有了變化……斯皮爾伯格曾說過:“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從學生出發,此時再回頭審視我們的課堂,如何設計我們的教學,使其更適合絕大多數學生;問題應該怎么問,讓學生更容易思考,更樂于開口。這才能教學相長,這才是以學促教。
二、學習對象的變化
常言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如何學習呢?“學習共同體”課堂,改變了我之前狹隘的觀念。學生學,并不是指一個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學,更強調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互學。
傾聽,就是互學的第一要訣。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尤其是傾聽同伴的回答,并借此思考自己的問題后進行對話,這才是同伴間的互學。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后,除了我自己要做好傾聽的表率外,也要用言語鼓勵善于傾聽的學生。我有時還用回馬槍式的提問來督促他們——“請你告訴我,他剛剛說了什么?”這個辦法簡單得有點兒粗暴,但對于常常走神的學生是有一點警示的作用的。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學生,積極踴躍,善于表達,可他們一心只想說出自己的想法,我便要求他們在回答時能告訴我,是贊同前一個同學的看法有所補充還是不贊同他的看法,慢慢地,學生能沉靜下來聽別人的回答再繼續構思自己的想法了。這樣的傾聽不再被動,更加積極,也更有利于學生學習。
三、串起課堂的精彩
串聯,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佐藤學先生說,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材和兒童串聯起來,把一個兒童同其他兒童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同別的知識串聯起來······
今年六月,我第一次自己走上“學習共同體”的課堂。雖然,在此之前我讀了一些相關的理論書籍,可是自己上陣的時候卻發現一切還是太過陌生。備課前夕,我又反復觀看了林莘老師的課堂錄像,研究她的語言,學習她的課堂。
那次我試教的是蘇教版六年級的課文《小草和大樹》。我用問題“找找文中的小草和大樹,并思考騷塞筆下的小草和大樹,作者眼里的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什么?”串起整個課堂。最后,請學生用回信給夏洛蒂的方式,談談自己對“小草和大樹”的認識,這樣將教材和兒童串聯起來。在學生回答時,我克制自己喜歡隨時評價的習慣,以眼神和手勢代替口頭的評價,讓學生與學生進行串聯,當他們贊同時,會說:“我很贊同你的觀點,還想補充一下”;當他們有不同看法時,會說:“聽了你的回答,我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間的串聯還在一次次的小組合作中有序地進行著,他們思考落筆后,再相互之間交換看法,進行第一次串聯,小組匯報時,又是第二次串聯。
這次備課,我進行一次次嘗試、一次次調整,最后的課堂存在問題但更有收獲。原來“學習共同體”不光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提高了班上那些“默默無聞”的學生的自信,他們從小組學習中走出來,越來越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最主要的是改變了我的觀念,改變了我一直以來的教學方式。
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這條路,我走得異常艱辛。歸根到底,源于我的知識儲備還不夠,需要繼續學習。雖然客觀存在的困難使我無法調整現在教室的布局,但我會在現有的條件下,用“學共”的理念去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串聯,學會反芻,在傾聽和對話中學習。我會繼續實踐,去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靜待每一朵花開,在“學共”中和他們一起成長。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