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一種流傳于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傳統民間藝術,它以“粗狂樸實、造型夸擴、構圖飽滿、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等藝術特色著稱于世,有著淳樸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古今畫壇上自創流派,獨樹一幟,與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一起并稱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來保護這一民間藝術“奇葩”,但它的發展和許多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面臨著重重困境,在破除這些困境和限制的問題上,法律保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楊家埠木版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困境;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2-0-02
1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概況
1.1 發展歷史
自明代開始,楊家埠木版年畫就已經具備初步的工藝基礎,隆慶二年以后,楊家埠的先人們先后創建了4家店鋪——恒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明崇禎十三年建立了“吉興號”畫坊,至今仍留存完好。明代末期,因為戰亂,幾家畫坊相繼遭到破壞。
清早期,年畫產業得以重振,前后有萬順、永盛等幾十家畫坊進行大量的年畫生產。乾隆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度商品化,獲得了快速發展和繁榮,畫坊紛開,僅西楊家埠楊氏一家就有80余家店鋪。到了咸豐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達到了頂峰時期,上百家畫坊、上千種樣式,銷售范圍擴大至大半個中國。在當時,楊家埠匯集了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等多個地方的年畫客商都在楊家埠售賣年畫,與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一起并稱中國三大畫市。清末民初,楊家埠木版年畫也順應變革趨勢,進行革新“以變圖存”[1]。
1.2 制作工藝
楊家埠木版年畫在制作的過程中采用了許多獨特的工藝,每一道工藝都要求精準細致。第一步是繪畫,用柳樹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先是“朽稿”,在此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繪出“線稿”;第二步是雕刻,楊家埠年畫雕刻多用棠梨子木、梨木,這種木質堅硬細膩,橫紋沒有絲道,是年畫雕版的上佳原料,將描好的“線稿”反向貼在梨木板上,雕刻出“線版”和“色版”;第三步是印刷,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步驟手工印刷,印刷完成后,在細節處手工用各種顏色補充點綴,進行一些簡單描繪,讓年畫顯得更加生動;第四步是修版裝裱完成。
1.3 藝術特點
楊家埠年畫是農民按照自己的思想、信仰、審美、需求創造的民間藝術,最初是適應春節民俗產生的。它的出現滿足了人民群眾美化生活、寄托民俗愿望的多種需求,張貼在家中起著裝飾、凈化作用。楊家埠木版年畫是工筆重彩式的,總結起來共有五大藝術特色:一是概括浪漫、象征寓意;二是構圖完整、飽滿勻稱;三是造型夸張、粗狂樸實;四是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五是圖文并茂、貼近生活。藝人們獨具匠心、巧奪天工逐步完善發展,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濰縣的特產風箏一樣,成為當地具有傳統意味的民俗工藝品代表。
1.4 作品題材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靈感來源豐富,主要是包括民間的各種神話傳說、小說戲曲作品,還包括與自然相關的山水風景、飛禽走獸,有時還涉及一些時事新聞和服務于人們現實生活的題材。
在明代,木版年畫發展的初期,題材范圍相對狹窄,基本上都是以神話人物為原型刻印的神像,人們購買張貼年畫多用于節日的裝飾慶祝,常見的有十二月二十三小年夜貼在做飯灶臺上的《灶王爺》、大年夜貼在大門上的《門神》,還有一些經典的神話人物《增福財神》《觀音》等。還有一小部分來自宗教木刻畫和小說中的插圖。清代前期,年畫的技術更加精進,種類大大增加,題材也有了極大的豐富,用于人們祈福消災的神像類年畫更加完備齊全。年畫也根據張貼部位的不同分為炕頭畫、中堂畫、大門畫等類別。到了清代末期,藝人們開始破除限制,創新題材,出現了很多以戲曲小說作品為靈感來源的年畫,如《回荊州》等;還有以“求財求?!睘樵⒁獾募楫嫞纭赌昴暧杏唷贰秹郾饶仙健贰督鸸焚n?!返?。這些作品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予了苦難人民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民代初期,藝人們還吸收了其他繪畫形式的特點,創造了許多新的畫樣,如吸收了國畫的特點,用單一的顏色分層印制成“墨貨”,內容主要為山水花卉、梅蘭竹菊,如《山水四條屏》等。新中國成立以后,還創作了大批經典的作品,如《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等,無一不精美絕倫,構圖精巧,色彩濃郁,充滿淳樸的鄉土氣息。
2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現狀及困境
2.1 現狀
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戰亂,楊家埠木版年畫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發展一度停滯。直到新中國建立后,政府相關部門多次到楊家埠進行調查,大力支持木版年畫的創作與發展。1979年政府還創建了專門的研究所,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對經典的題材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并且不斷探索和創新題材,木版年畫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升華。改革開放之后,楊家埠木版年畫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每年產量可達千萬余幅,遠銷世界范圍內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楊家埠年畫手工藝人應邀到新加坡、巴西、日本等多國,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展示我國傳承幾百年的民間藝術瑰寶。2006年楊家埠木版年畫與桃花塢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等共同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2 發展困境
雖然國家大力支持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展,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條例,手工藝人們也做了大量的傳承、弘揚工作,但目前木版年畫的發展還是陷入了困境。
2.2.1 傳承人的缺失
老手工藝人們雖然技藝精湛,但卻找不到愿意踏實學習技藝的接班人。這類傳統民間藝術往往不符合當代年輕人的主流審美和追求,尤其是傳統木版年畫工序復雜且要求精準,任何一步出錯,都可能導致重新來過,工作量很大,利潤空間又很小,自然無法吸引年輕人加入。專業人才是這個行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專業人才加入其中,才有可能帶來新技術、新題材,改善當前眾多不利于發展的弊端。
2.2.2 品質大不如從前
為了減少生產成本,使得利潤最大化,現在木版年畫使用的顏料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礦物質或植物顏料,而是采用一種人工合成的化學助劑顏料。這種顏料顏色多樣鮮亮,且配置起來便宜又方便,但卻丟失了傳統燃料耐久不褪色的重要品質。傳統的年畫往往在家中用于“求福求財”,一年更換一次,所用的顏料自然至少要保證一年不褪色?,F在用化學顏料制作的年畫往往一兩個月就會褪去大部分顏色,這樣的品質自然會影響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聲譽和口碑,非常不利于該產業的長遠發展[2]。
2.2.3 題材上缺乏創新
木版年畫的傳統題材如神像類、戲曲類、求福求財類等已經不符合現在的主流審美和追求,符合大眾需求的都只剩下一些最經典的樣式,如《年年有余》《灶王爺》等。除了最近幾年把四大名著的經典情節和人物引入年畫的創作中外,幾乎沒有其他創新?,F代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這短短的幾十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年畫的題材甚至與幾百年前相比還沒有太大的突破,沒有結合當下實際的社會大環境和主流審美、需求作出改變和創新,當然這也與年輕手工藝人的缺失有很大的關聯,遲遲沒有結合新時代注入新的力量到這一民間藝術當中來,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這一傳統藝術被淡忘,最終消失。
2.2.4 制度層面的保護不夠完善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木版年畫的保護一直停留在設置研究所、設置博物館層面,制度方面沒能引起足夠重視,僅在1997年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并于2003年進行了修改。在我國開始積極謀求加入國積公約之后,類似于楊家埠木版年畫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得到了重視,對該方面的投入也日漸加大。2003年開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次年作為第6個參加國加入公約。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頒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但目前來看,對于楊家埠木版年畫這樣的非遺保護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地方對商業價值大的非遺加大投入,而一些文化價值高的、利潤空間有限的非遺無法得到重視。實質層面的保護,如制度構建方面至今還沒有得到一個根本性的突破。私法與公法保護分別的適格主體、客體、保護范圍、對應措施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界分,缺乏協調性,國家與地方制度之間、政府部門之間也缺乏協調性。
3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法律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作為公共文化涉及公共利益,一方面又作為智力成果涉及手工藝人們的私人利益,因此法律在保護路徑選擇問題上就必然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公法和私法保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才能把法律保護作用發揮到最大。
3.1 行政法保護
類似于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傳承和保護與國家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息息相關,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相關部門開展的。國務院及其職能部門先后頒布了多個條例明確各部門在非遺保護上的職能和權力范圍。山東省也于2015年9月24日在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通過了《山東省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要求縣級以上政府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遺進行調查,全面掌握非遺的各項情況,為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的法律對于非遺的權利主體規定得不夠明確,導致非遺權益在受到行政法侵害時無法得到有效救濟。并且非遺保護方面的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指導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3]。
3.2 知識產權保護
楊家鋪木版年畫制作過程中所包含的經過數百年的演變改進所流傳下來的復雜工藝以及多樣精美的圖案,凝聚了楊家埠手工藝人幾十代的智力成果,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這也就使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知識產權極易成為被侵權的對象。比如傳承人楊洛書訴中國畫報出版社——楊家埠年畫之旅著作權侵權案、奎文區某年畫店銷售假冒楊洛書年畫案等。楊家埠木版年畫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涉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
3.2.1 著作權
所有手工藝人或單位制作的年畫作品,不論發表與否,都在作品完成之時自動地享有著作權,受《著作權法》保護。他人要使用該作品,應當與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當他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假冒署名、剽竊、歪曲、篡改、使用年畫作品時,著作權人有權依法要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等民事責任。雖然著作權的取得無須登記,但手工藝人在面臨訴訟時卻存在舉證困難的問題,因此建議手工藝人在一幅新的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完成之后先到有關部門做著作權登記,這是盜版維權案件中強有力的證據。
3.2.2 專利權
專利制度用于保護的是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技術方案。木版年畫的傳統制作技術處于公開狀態,因此不具有新穎性,無法申請發明專利。但由于該技術繁雜,一件質量上乘的作品,時間和物質的成本都很高。手工藝人們也在不斷研發更快速方便的制作方法,如四川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胡光葵研發的“木版年畫彩色套印板”“木版年畫的快速制作方法”,并于2019年成功獲得了中國發明專利。這種方法極大地簡化了年畫的印刷工藝,提高了制作效率,大大節約了成本,也解決了在套印過程中優于套版的偏移導致手工印刷品不成功的問題,為年畫的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基礎,為中國傳統年畫振興開拓了創造性的發展里程,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
3.2.3 商標權
商標權是指商標所有人對其商標所享有的獨占的、排他的權利。在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商標權的適用范圍是最廣的,商標的申請只需要具有可識別性。手工藝人、作品、生產廠家都可以通過商標加以區別,商標已經成為市場流通的一個基本要素。早在2003年,楊家埠傳統木版年畫制作老藝人楊洛書就成功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商標,取得了商標注冊證和國際域名注冊登記證書,使傳統木版年畫走上了品牌經營的道路。
4 結語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現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困境的一個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保護必然與我們息息相關。不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抓住一切積極因素創新和豐富民間藝術的內涵,讓它們不被時代淘汰,同時要加強制度構建,為非遺的發展和繁榮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詩智.論中國民間美術色彩分析——以楊家埠木版年畫為例[J].藝術理論,2020(3):29-30.
[2] 陳康靜.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保護的必要性及措施[J].美術大觀,2012(6):48-49.
[3] 陳康靜.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政法保護[D].中央民族大學,2013:30-33.
作者簡介:李丹妮(1997—),女,山東濰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