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留巴依·哈木巴爾
摘 要: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教育事業需要跟隨時代進步的需求做出相應的改變。在新時期背景下,教育不再是單純的傳統應試模式,教師更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其與教育的目標結合,從而制定完整的教育策略,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引導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點教育課程,教師要擺脫傳統老一套的教育模式,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特征,將數學學習內容與游戲相結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育效率。探討了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教育游戲;小學數學;應用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心理年齡階段,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同時也缺少自我控制能力[1]。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展開不能依靠主觀意識,盲目地按照教學大綱執行,更需要考慮到學生內在的真正需求。數學是貫徹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重要課程,小學數學是基礎的打造階段,學好小學數學對學生今后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探索是有幫助的。然而,傳統的應試教育注重知識點的灌輸,忽略了學生主觀學習意識的培養。在多元化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我們需要的不是學習的機器,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因此,學習的主觀性是非常重要的[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將游戲融入教學內容,通過游戲的方式展開數學教學內容,無論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還是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都是有所幫助的,所以探討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課堂是數學教育的主陣地,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堂學習的重要性,把握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傳統課堂教育是以教師為課堂的主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和目標都是由教師制定的。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更會為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為了從小培養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教育游戲,設置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奇幻性的游戲,從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時、分、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競賽式的小游戲,通過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對時、分、秒進行單位換算,體現出教育游戲的競爭性和激勵性。在游戲的過程中,回答最迅速的學生將獲得獎勵,從而調動其他學生參與游戲的積極性。不僅如此,這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點。
二、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練習題中的應用分析
課后練習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練習過程也是對學生學習的查漏補缺,有利于教師針對性地展開教育。小學數學習題千篇一律,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舉一反三的能力。而一些數學教師往往會采用題海戰術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這種教育模式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教育要將理論知識和實踐體驗相結合,尤其是小學數學,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教育游戲的選擇可以從學生的生活著手,通過游戲實踐,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課后練習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練習題目,“媽媽給了小紅5元錢,小紅去買文具,橡皮1.5元,鉛筆3.2元,請問小紅買了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后,還剩多少錢”,在數學習題中穿插教育實踐小游戲,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是有所幫助的。學習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小學數學教育更是如此,讓學生在數學學習后,能夠對生活產生新的認識也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
三、教育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外學習中的應用分析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想學好數學,就需要培養學生健全的邏輯思維。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形成的階段,而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為了促進學生健全的發展,僅僅依靠課堂上教育是不夠的。課外學習也是數學學習和興趣養成的重要途徑,合理地規劃課堂和課外的數學知識點學習時間,是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并且,課外數學學習不受教育大綱的限制,完全取決于學生的興趣發展。在課外數學中融入教育游戲,不僅簡單方便,更能產生實際的效果。
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觀察物體”的教學中,通過課外教學的衍生,鼓勵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通過搭積木的方式,讓學生觀察各個面所能看到的積木數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更有利于和諧親子關系的構建。
總之,數學學習貫穿于學生的一生,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基礎,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今后更深層次的數學知識探索做好鋪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觀學習意識,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將游戲貫徹于課堂、練習、課后三個方面,全面提升小學數學的教育效率。
參考文獻:
[1]史麗艷.基于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游戲化教學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7(27):245-246.
[2]史麗麗.科學引入游戲激活小學數學教學[J].數學大世界(上旬版),2017(12):8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