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霞
摘 要:經過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研究發現,四年級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節點。很多學生在這個時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也有許多學生在這個階段對數學產生極大的抵觸情緒。偏科對學生日后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探究能力,對數學產生較為正向的情緒,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師需要進行思考的內容。就小學生的數學探究展開探討,希望借此可以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由于大多內容是數學的基礎知識,會涉及一部分的數學常識。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更多的是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師講,學生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但是在學生的長久發展中,并不能保證自身能力的發展。數學對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這也是為什么在四年級之后的學習中,很多學生產生較大的抵觸情緒。在探究式教學中,就要求教師通過一定的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探討中,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能力與學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情境教學是當前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使用該方法展開教學,在當前數學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勢。一方面是教師對情境教學比較了解,在使用中更加得心應手。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而言更為重要。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探究的場景,促使學生從原來的“需要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從源頭上促使學生喜歡數學。
比如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中,就可以創設一個情境,熊大熊二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提前準備了許多食物,但是每個朋友出現的時候,也都帶了不同的水果,教師在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水果的總數進行計算。對學生而言,有趣的動畫片相比起枯燥的動畫片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對此小學生可以在觀看動畫片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計算能力。在情境中展開教學,借助任務驅動學生進行探索,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使學生在情境中養成尋找問題或答案的習慣,真正地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1]。
二、不斷練習,提供學生探究空間
古人曾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就可以了解到,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對知識進行學習,并不能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學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知識點的講解之外,還要提供給學生自己實踐的機會。因此數學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提供給學生練習的空間,使學生不斷進行探究練習。當前數學教學中,受到課時的影響,教師往往會將練習的環節留到課后。
對于小學生來說,自身的學習行為沒有約束性,同時也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技巧與學習方法,在進行課下練習時,往往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進行。小學生在展開學習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在自我學習時難以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這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阻礙。因此想要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就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究時間,使學生在課堂上將知識進行鞏固,同時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以及實踐能力。
比如在學習線段之后,教師可以當堂引導學生用線段繪制自己喜歡的圖案。一方面鞏固了線段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對線段的應用能力。小學生的學習行為大多是受教師的引導和任務的推動,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同時在課程中也添加了應用題這部分。這就要求學生對題目有自己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就要適當地對教學環節進行設置,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有效地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2]。
三、展開評價,給予學生探究成就感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對評價做了規定,既要求評價的目標多樣性,又要求方法的多樣性,這是因為良好的外界信息傳遞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數學課程中教師也要用適當的方式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教師評價和同學評價中獲得成就感。小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完整的認知,雖然學生年齡小,但是也是獨立的個體[3]。人普遍對贊美的信息接受更為喜悅,長時間的鼓勵對一個人的積極性以及興趣點都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對一些內向自卑的學生要經常鼓勵,而對一些比較粗心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批評,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總體來說,想要提高小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就要從教學角度,提供給學生探究的空間以及探究的機會。一定意義上而言,數學的生命力是探究所帶來的,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喪失自己的思考,那么就無法真正展開數學學習。數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探究空間,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探究習慣及探究能力。
參考文獻:
[1]蔣艷.讓學生的數學探究“豐滿”起來[J].好家長,2018,87(50):162.
[2]陳潔.數學實驗,讓數學教學變得立體而豐滿[J].小學教學參考,2018,23(17):89-90.
[3]李軍.“畫數學”:讓數學豐滿起來[J].小學教學參考,2017,34(20):3-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