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網絡、短視頻等的出現,綜藝節目早已不是電視臺的專屬產品,可以說網絡綜藝在當今時代大放異彩,這讓那種長期依托電視平臺的綜藝節目模式日益受到挑戰,特別是出現的同質化、低俗化等已經難以適應當前融合傳播的需要。文章以融合傳播背景為基礎,探討當下綜藝節目模式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探討出一些創新的路徑和辦法。
關鍵詞:融合背景 綜藝節目 創新路徑
融合傳播的出現是一種時代的必然和發展的趨向,不可避免地對綜藝節目的形式、產品等造成沖擊。正因如此,電視綜藝節目應主動適應融合傳播的現實要求,倒逼其對生產流程、管理方式、盈利方式等進行探索創新,盡快打破過去那種單一模式、固定套路,形成可跨屏傳播的節目模式。換言之,就是綜藝節目內容要能夠適合在微博、微信以及Vlog等可以獨立傳播的碎片化,又能夠滿足多種平臺的傳播需求,并且必須具備方便的互動性,讓觀眾有參與感、體驗感。
融合傳播模式下綜藝節目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理念亟需厘清。綜藝節目歷來有一個爭議,到底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至今沒有定論。特別是在融合傳播模式下,渠道的作用看似越來越重要,而且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限制娛樂綜藝節目在電視渠道的播出,如《爸爸去哪兒4》《爸爸回來了》等主動放棄電視平臺,選擇轉戰網絡播出。這似乎更加凸顯了綜藝節目播放渠道的重要作用,讓從業者對綜藝節目內容的重視逐漸淡化、精力逐漸減弱,進而影響綜藝節目的品質。
二、專業隊伍仍需加強。伴隨著融合傳播的出現,觀眾的收視習慣也有很大改變。為了適合碎片化時間的時代特征,綜藝節目更應該改變過去那種節奏緩慢,形式單一、互動缺乏的情況,特別是隨著微博、bilibili等新興平臺的出現,對綜藝節目的內容要求更高、形式要求更活,這些都對綜藝節目從業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從當前情況看,主流綜藝節目還是以傳統電視原班人馬轉型而來,那種固有的習慣或思維仍然存在,培養新人步伐較為緩慢,總體上精通融合傳播的專業人才較為缺乏。
三、政策制度還需細化。融合傳播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出臺了一些鼓勵政策,但融合傳播的特殊性,很多細節政策不夠完善,給了一些綜藝節目野蠻生長的空間。特別是現在泛濫的選秀節目和相親節目以及歌手選秀,情節都有臺本,結果早已設定,而且“仿制品”層出不窮,都是簡單的復制粘貼。僅以婚戀節目為例,目前就有《非誠勿擾》《中國式相親》《全城熱戀》《百里挑一》《非常完美》《愛情連連看》等,模式雷同、套路雷同等,如何對這些現象進行進一步引導規范,亟需出臺制度細則。
融合傳播下的綜藝創新路徑
一、理念創新,堅守內容為王。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曾經說過,“媒體是內容產業、思想產業,做好內容是新聞人的初心。”換句話說,只有優質內容才是綜藝節目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渠道雖然越來越重要,但沒有優質的內容為支撐,必然無法走遠。因此,還是要從觀眾需求出發,在綜藝節目內容上多加創新,以理念創新引領綜藝節目新生。
二、模式創新,用好融合技術。內容是綜藝節目的基礎,技術就是綜藝節目的翅膀,高超的現代技術應用、全方位的傳播平臺使用,能夠讓優質節目更加深入人心。《中國詩詞大會》就是這樣,不僅內容上清新脫俗,而且表現方式更加多樣,詩情畫意地展示中國的人文之美;央視的《朗讀者》 融入朗讀學、朗讀美學的聲音品質內容;湖南衛視的《聲臨其境》 融入表演學的臺詞藝術,這些節目以獨特的模式創新,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三、制度創新,約束細致規范。無規矩不成方圓。融合傳播要想走得更加長遠,必須制定相應的行業規則,避免粗制濫造,避免節目扎堆,確保綜藝節目內容優質。在加強文化傳播的時候,守住人性底線、文化底線、道德底線,給社會以更多真善美的傳導。(作者單位:湖南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1]高嵐.電視綜藝節目與微博融合傳播研究——以《聲入人心》為例[J].新聞世界,2019,(08): 60-62.
[2]鐘國莉.新媒體時代綜藝節目的營銷策略研究 ——以《明星大偵探》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0,(06): 87-89.
[3]楊洋,鄭保章.媒介融合的傳播機制與用戶黏性的測度[J].統計與決策,2018,(03): 117-120.